文_本刊记者 李 樱 摄影_本刊记者 冯 欢 李 樱
电影《自闭历程》里有句经典台词,“这是一扇门,我要做的就是下定决心穿过它,所有的门都通向新世界”。 孩子们也在慢慢走近烘焙的新世界。
体验人群:自闭症患者康睿和陈嘉凯及家长
体验项目:西点制作与烘焙
体验时间:2014年3月23日
体验地点:北京康纳洲孤独症家庭支援中心烘焙屋
柔光照耀下的烤箱里,暖风吹着凤梨酥身下的那张纸,忽扇忽扇。编号“1”“2”“3”……的凤梨酥慢慢变幻出诱人的金黄色,散发出黄油的稠香。
隔着半圆形的桌台,一只只眼睛都瞪圆了,就等着烤箱“叮”停止的那声。凤梨酥在闽南语里,谐音“旺来”,象征着子孙旺旺来。食物的美好寓意,经这些自闭症孩子们的手,传递给了屋里的每个人。
康睿焦急等待自己亲手制作的凤梨酥出炉,特定的学习情境,一样能开启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创造能力。
好奇的开始
康睿、陈嘉凯是第一次来康纳洲自闭症烘焙屋,从进门起,两人脸上挂着笑,嘴里哼着小调。毕竟是孩子,来到一个新地方,眼里全是好奇。外界常以为自闭症者表情都木然,事实并非如此,新鲜有趣的环境对他们依然有刺激。
芊芊是康纳洲的老学员了,她向新来的康睿介绍烘焙工具,俨然是个小老师,有板有眼。芊芊在讲,康睿似听非听,不时打着哈欠,但剩他一人时,他盯着生肖蛋糕杯,蹦出个词,“生肖!”志愿者过来与他搭话,问他,“这是什么?”康睿能对答得上来,“龙!”简单的对话,康睿没有问题。
烘焙课开始,老师讲解步骤,分发食材。老学员芊芊、陈萌、康康一一准备就绪,康睿看着旁人热闹起来,愣在那里,然后眼神环顾两侧,找妈妈。
在最开始搅拌黄油、面粉称克数的步骤中,几乎都是妈妈手把手教康睿如何做,而一旦康睿不动手的时候,他要么打哈欠,要么来回溜达,要么看窗外。康睿妈一边忙活,还得一边召唤他。旁边的陈萌则独立完成全部手工步骤,面粉筛得细密匀速;称重看克数,会一点点加、一点点减,耐心细致。
康睿、陈嘉凯的搅拌动作不纯熟,老师找来老学员搅拌后的成品给陈嘉凯看,“要变成奶油状”,教他们数数法,“数50下,搅拌就好了”。从1到50,康睿、陈嘉凯都数得很准确,只是搅起来似蜻蜓点水,最后还是妈妈们上手帮忙。
直至揉面,康睿开始专心起来,他喜欢把一团团的黄油面粉揉成“球”,甚至分份称重,都要先揉成“球”,再过秤。刻板地重复动作,这是孤独症的特点。陈嘉凯喜欢清理,搅拌棒沾了黄油,他甚至搅一下就刮一次;还喜欢用舌头尝搅棒上的生黄油,这看来有些不卫生,令嘉凯妈妈有些尴尬。“他们味蕾比较敏感”,对自闭症有了解的老师并不以为奇,他的解释让嘉凯妈妈释怀不少。
“重复”通常让自闭症孩子感到安全,经过训练后,他们反而更能胜任烘焙这种需要高专注度的工作。
“兴奋,奋”
陈萌很快做完,志愿者让他教康睿如何包馅儿。交流对自闭症孩子来说,是最困难的事情,却也是最有利于康复的方法之一,特别是同伴的交往环境,会让他们更放松。
陈萌拿起一个面粉团拍扁,凤梨馅儿往上一搁,兀自包起来,他理解的“教”是示范,而学生——康睿早看门外去了。接着让陈萌“手把手教”,更有趣味的一幕出现了。陈萌在康睿的手心里包起馅儿来。把手心当案板,这是陈萌理解的“手把手”。
有了手心接触,康睿这次盯着看了,脸上的表情也丰富了,甚至有些羞涩。陈萌看秤,一点一点加、减食材,他也认真地瞧。问他“为什么要减?”他答得上来,“太多啦。”语言障碍是大多自闭症孩子的特征之一,特别是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会存在一定困难。康睿的应答,让旁人都有了意外之喜。
康睿还不会自己加减食材,但看来他挺高兴,手心里揉着馅儿,嘴里念“兴奋,奋”,开始蹦蹦跳跳。慢慢地,他有了进步,一边看秤一边一点点加料;包馅虽然包得慢,但两只手配合着,已能让馅儿都塞进面团里。
电影《自闭历程》里有句经典台词,“这是一扇门,我要做的就是下定决心穿过它,所有的门都通向新世界”。 孩子们也在慢慢走近烘焙的新世界。
相对语言交流,自闭症孩子更善于图像思考,凤梨酥刚一出炉,个个忙着用手机拍照。
除了怜悯,换一种眼光关注他们
老师教康睿如何打开烤箱门,让他端模具入烤箱。说了一遍后,康睿就明白了。他站到烤箱前,小心翼翼按开门键。门弹出来,他吓得后退一步。老师在旁边鼓励他, 并告诉他,别碰烤箱里边的东西,他听话地缩回了手指。老师帮他调整了端盘的方向,他很顺利地完成了这个步骤。关门时,由于力道不够,烤箱门关不上,他有点急,喊了起来,想使劲压,越压越不给劲。老师让他打开门,再重新关一次。康睿听懂了,再关便顺溜了。他笑得眼睛都眯了起来,高兴地在狭窄的过道里原地小跑,嘴里又哼起了调儿。
最后的步骤是装袋真空封口。康睿的凤梨酥终于出炉了,他一边哼着曲,一边装。装第一个还要妈妈帮忙,第二次便完全自己动手。陈嘉凯怕烫,即便凤梨酥已经凉了下来,他从始至终,都没敢手碰,拿着袋套凤梨酥,再抖至袋底。
康纳洲孤独症家庭支援中心是由中国精神残疾人及亲友协会、北京市孤独症康复协会和部分孤独症家长在北京联合创建的NGO公益组织,旨在支持孤独症患者,使其最大限度的形成生活能力和发展可能。包含早期筛查与早期诊断、学前儿童抢救性康复、学龄儿童融合教育、学龄职业技能训练、就业支持、成年养护和社会保障。
“孩子们18岁,从学校毕业后,只能退回家中;如果无所事事,他们的社会功能很快就会萎缩。做西点不需要与人有太多交流,流程也很明确,是一项适合自闭症孩子从事的职业。除了怜悯,我们可以换种眼光看他们。”这是邹文创办康纳洲自闭症烘焙屋的原因,她也是一位自闭症儿童的妈妈。
关于中国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