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巨大的缺口与乱象当前,正规护工匮乏已成为社会化养老最为狭窄的瓶颈。银发的中国,需要他们的细致搀扶,才能继续走远。
文_本刊记者 曲 辉
年年重阳,回回热闹,平时腿儿绝难迈进养老院的领导和单位,都自动调成了“敬老模式”。如合肥市一老年公寓便成了爱心“倾销”的热门地点,其中有位老人甚至当天被一拨拨的“志愿者”们狂洗了7次脚,直到足部破皮红肿,苦不堪言。
爱心一井喷,仿佛老人就不够用了。可实际上,2013年,中国将“老”得更快,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突破2亿大关,自理困难者将超过3300万。他们所需要的,绝非这一年一次的下猛药式垂怜,而是贯穿于日常的、便捷与价格合理的专业护理与服务。
青岛唯一 一所接待阿尔茨海默症(俗称老年痴呆症)老人的养老院中,79岁的李大娘拉着护工姚师傅的衣服,非要让他坐下休息一会儿。时下养老院床位十分紧缺,更紧缺的是专业正规的护工。(图李隽辉)
养老护工应运而生。在一般人看来,这活儿好像没门槛,不就伺候吃喝、端屎端尿吗?可实际上它不仅是项技能,更是门科学,来不得“自学成才”。举例来说,怎样把一百多斤重、肌肉无力的中风老人在床与轮椅间转移?速度不够、不借助巧力,都极易弄伤老人脊柱。高龄病患哪怕进食都极易出危险,上海一名脑梗老人由护工喂饭时,就一不小心因为一小块面包窒息身亡。
这些技能非严格训练不能掌握。可现实是,北京有家养老院大打广告,希望招聘一批有学历有技能的专业护理,但应者寥寥。养老机构本来特权滋生、一床难求,可许多地方现在是空着床位却不敢收老人:只因护理跟不上。3300多万老人面对的从业人员却不足百万,老人们“六对一”“十对一”地“合拼”服务十分普遍。
用人荒下,充斥“黑工”的市场则江湖割据、鱼龙混杂——有记者暗访到,“河南帮”“安徽帮”与“四川帮”间竞争激烈,院里新来个老人,几股势力便会你争我夺,“有时候只是口舌之争,而激烈时甚至会升级到拳脚相斗。”而“黑工”基本以农村文盲妇女为主,“名字不会写,空调不会开,银行找不到门”,是一位业内人士对其技能素质的形象比喻。
获奥斯卡的伊朗电影《一次别离》里,护工把老人捆在了床上,结果老人竟挣扎摔伤,而我们现实中,尤其是针对失智、失能老人,这样的粗暴作法比比皆是,甚至把“养老院”变成了“虐老院”。去年有一则河南郑州一护工经常毒打老人并强迫其喝尿的报道,却遗憾未能像最近的浙江幼师虐童事件那样,发酵成养老问题的社会性大反思。
巨大的缺口与乱象当前,护工荒已成为社会化养老最为狭窄的瓶颈。鉴于工作的杂、脏、累与身份的卑微,不少护工都是偷偷瞒着亲友在从业,有人坦言道:“如果我告诉他们是在医院伺候患者,尤其是给患者擦屁股,那要被他们笑话的。”无论是政府宣传抑或新闻舆论,都不应再漠视这一重要行业的存在,而应像国外那样,对其补以起码的普及与敬意。
护工荒并非中国独有,但欧美社会行业认可度高,且待遇不菲、福利稳定,以至于近年来有很多本来看不起护工这行的中国护士也“跳槽”出国“援建”。而对于国内护工来说,“活多活累没什么,就怕流汗流泪却没待遇。”国家应及时跟上补贴与保障,最大限度地缩小待遇的心理差,这也是激活行业积极性的快捷键。
此外,政府应强力介入人员规范之中。从准入门槛到业务培训,由工作流程到考核细则,应像颁驾照和行医执照一样严谨权威,硬性规定注册就业、持证上岗,以保证技能水平与监督反馈——人员正规、资格公信,方能最大限度减少摩擦与安全事故,吸引更多劳动力与用户关注其中。
面临加速度袭来的老龄化浪潮,中国广大“四二一”家庭的过度脆弱超乎想象,即便是居家养老或社区养老,也不同程度地需要成熟可靠的护工体系参与其中。眼下银发的中国,需要他们的细致搀扶,才能继续走远。
关于中国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