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契约精神是陌生人社会的通行证

2012年01月11日 来源:《三月风》杂志

“熟人社会”解体,“陌生人社会”尚未建立

一个质朴的社会道德标准下,熟人和陌生人没有什么差别;一个合理的社会运行机制下,人情和契约并不互相违背。接纳陌生人,是一种向善的力量, 社会信任体系的重建将从对陌生人释放的善意上开始萌发。

 
2011年11月10日,甘肃省兰州市,西关十字是市区最繁华的路段,地下通道步行街出口处,每天都有形色各异的人路过。一位83岁的老太太,靠每天卖麻籽和石榴度日。(图 CFP)

文_本刊记者 冯 欢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一项调查显示,参与调查的4509人中,40.6%的人不熟悉自己的邻居,其中12.7%的人“根
本不认识”自己的邻居。调查中,34.8%的人表示跟邻居“没有相处活动”,80.9%的人感觉与10年前相比,当下的邻里关系越来越冷漠了。

1908年,60岁的德国哲学家齐美尔提出了如今被广泛引用的概念:“陌生人”:离我们不太远也不太近,在物理空间上接近,在社会空间上疏远。邻居,就成了我们最近、最熟悉的陌生人。譬如我和我的邻居们,相邻而居,却经年不识, 大家都是移民,更是猫眼里的陌生人。

小区生活是现代文明的产物,邻里守望是乡土中国的情结。那是费孝通笔下典型的“熟人社会”,“生于斯、长于斯、歌于斯、哭于斯、死于斯”,家里炒菜没盐了问邻居要,吃饭时捧个饭碗去串门,小偷还没进门,小脚侦察队就盯上了。怀旧的人在情感上对“熟人社会”依依不舍,却身不由己地进入了“陌生人社会”,这是经济规模扩大、人员流动性增强的社会发展付出的必要成本。

对于陌生人社会,著名法学家劳伦斯·弗里德曼有过一段经典阐述:当我们走在大街上,陌生人保护我们,如警察;陌生人扑灭我们的火灾;陌生人教育我们的孩子;陌生人建筑我们的房子;当我们乘坐公共汽车、火车或飞机旅行时,我们的生命便掌握在陌生人手中……如果我们得病住进医院,陌生人切开我们的身体、清洗我们、护理我们、杀死我们或治愈我们。

如果我们死了,陌生人将我们埋葬。从“ 熟人社会” 走向“ 陌生人社会”,实质是一种进步。依赖契约而生存,依赖信任而生活,完善的法制与公共服务不可或缺,而这些,也是构建陌生人社会的核心要素。个体均以陌生人的身份维护自身利益,均等的公共服务照顾到每一个陌生个体。而过去熟人社会里的 “咱俩谁跟谁啊?”“这不是见外了么?”——人情法则使得制度的透明度很低,人们难以形成普遍的社会责任观念。

“不管你是谁,我总仰仗着陌生人的仁慈。”这句话在美国红了30年。然而,30年前生活在浓郁的集体主义气氛中的国人,骤然被置于此,有着强烈的心理焦灼和不确定性。一方面“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另一方面抱怨“人性冷漠”;一方面指责他人“麻木不仁”,另一方面又提醒亲人朋友遇事少“出头”;一方面跟网上的陌生人说心里话,而和最亲近的同事保持距离。因而,“当国外盛谈中国要不要拯救欧洲之时,中国的老人倒了却没人扶;有人在家挖地窖关性奴时,单位领导、片警、邻居却没人知道……”互不信任增加了社会运行的成本,也让人的情绪变得负面纠结。

陌生人社会没有真正到来,信任空白成为社会转型的阵痛,并且还在持续,大多数民众还缺乏现代意识、公共意识。从根本上来说,是制度出现问题,没有支撑人心的足够“底气”——一套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协调人际伦理关系,以及对社会个体生命、财产、权利等的切实制度保障。

在这种保障之下,不懂事的小悦悦在马路上玩耍,路人会及时把她抱到安全地带;有人摔倒了,会有人马上扶起,不担心被
反咬一口;护工每天定时照料独居老人,不至于发生老人死在家中浑身爬满蛆虫的惨剧。

一个质朴的社会道德标准下,熟人和陌生人并没什么差别;一个合理的社会运行机制下,人情和契约并不互相违背。人们拥持人情和道德,敬畏秩序和法律,每个人都是井然有序的“社会齿轮”,自然正常地运转。接纳陌生人,是一种向善的力量,社会信任体系的重建将从对陌生人释放的善意上开始萌发。风靡世界的“抱抱团”运动,虽然有些造作,但已显露了这种征兆——对“陌生人”的接纳,是一种更高的文明尺度。

 

版权声明

  • 中国残疾人网站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中国残疾人网站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中国残疾人网站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将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将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中国残疾人网站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中国残疾人网站的授权。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残疾人网站)”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中国残疾人网站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10-84639477 邮箱:chinadp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