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做一本咱们盲童自己的刊物——《盲童文学》创刊32周年回顾

2017年11月16日 来源:《盲人月刊》2017年第11期

《盲童文学》主编 刘爱姝

1985年11月,《中国盲童文学》在徐白仑先生的家里创刊。

32年,时光倏忽而逝。32年,一个人从懵懂到不惑;一本杂志,从稚嫩到成熟。《中国盲童文学》的第一批读者如今大多已是四五十岁的成人,他们从未忘记给他们温暖的徐白仑、郑渊洁和无数爱心人士,从未忘记《中国盲童文学》。

爱心结晶——《中国盲童文学》的诞生历程

徐白仑先生中年失明,不得不告别钟爱的建筑设计专业,在苦闷中他选择用文学创作化解忧伤,安抚孤寂的灵魂。当他的科幻、童话、寓言等作品相继问世后,他又想为盲孩子办一个文学刊物。盲童刊物在我国是一个空白,可是他一不会盲文,二没有钱,怎么办?到上海学习盲文,是他迈出的第一步。徐白仑一直说,真正支撑他跨越障碍创办盲童刊物的是上海盲校的孩子们。30多年前,上海盲校是国内设施、师资最好的盲校,但孩子们几乎没有课外读物,生活枯燥。孩子们茫然的眼神、孤寂的心灵,让徐白仑的心难以平静。“孩子们需要!”就是鞭策他前行的号角。

郑渊洁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已经是家喻户晓的童话大王了。1985年,郑渊洁在路上偶遇盲人,在聊天中得知我国的盲童没有一本自己的文学期刊,童话大王坐不住了。他立刻找到了盲人作家徐白仑,两人一拍即合。

当时,我国大约有10万名学龄盲童,全国只有11所盲校,加上41所盲聋哑学校中的盲学生,全国在校盲生也只有5000人。盲童只有2.7%能入学!像广东、浙江这些富裕地区当年连一所盲校都没有!那些有幸上了盲校的孩子也无法满足课外阅读的需要!

面对窘境,两位创刊人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全力以赴地解决一个个困难。徐白仑请到了康克清、刘伯承、叶圣陶、夏衍、邓朴方、吴运铎、巴金、冰心……为《中国盲童文学》题词、写文章、当顾问。中国残疾人基金会承担了创办《中国盲童文学》所需款项的将近一半。奔波了半年,他们终于得到了盲聋哑协会的口头承诺——答应由他们作为这本杂志的主办单位。

郑渊洁联系了儿童文学杂志、作家。很快,全国的儿童文学杂志都发表了“1985年11月《中国盲童文学》创刊”的消息。《儿童时代》《故事大王》《少年文艺》等8家少儿期刊发消息时,还加上了一句话:希望小读者在可能的情况下,给失明的小伙伴献上一份心意。

很快,每天都有几十封、几百封装满钞票、硬币的来信,堆在《中国盲童文学》编辑部(也是徐白仑的家)里。按邮局的规定,信封里是不可以直接装现金的,但是明眼孩子帮助盲童的心意,邮递员不但不退信,还小心翼翼地传递那些毛票甚至硬币。因为他们知道,他们传递的不仅是信,也不仅是钱,而是一颗颗滚烫的爱心。其中,有的是孩子积攒起来准备购买心爱之物的压岁钱、零花钱,有的是孩子们吃早点的钱。徐白仑至今记得曾收到过一个小木箱,里面装着一个可爱的小瓷猪,满满的储蓄罐里足有一斤重的硬币!——那是张家港的一位小姑娘攒了两年的积蓄……最后,编辑部共收到2000余封来信, 5000多个孩子捐款,总共捐款20000余元。这些带着体温的捐款,补足了《中国盲童文学》创刊的部分费用。

社会各界的支持、关心,尤其是国家领导人、著名作家、儿童文学期刊的支持,让徐白仑和郑渊洁看到了《中国盲童文学》的前景和希望。

《中国盲童文学》终于出刊了。第一期先送到了北京盲校,北京盲校的一位学生代表慎重又兴奋地从徐白仑先生的手中接过刚刚印好的杂志——他,可以说是《中国盲童文学》的第一个读者。从此,这本杂志不断地给予这个学生精神滋养……后来,这位学生成为了一个优秀的盲人文化工作者,他,就是中国盲文图书馆信息无障碍中心主任何川。

做大做强——“而立之年”的《盲童文学》

2010年,80岁的徐白仑考虑到自己年事已高,于是把《中国盲童文学》的全部工作都移交给中国盲文出版社。中国盲文出版社任命公益文化部主任冀鸿担任《中国盲童文学》主编。
当时,尽管《中国盲童文学》早已是盲孩子们最喜欢的课外读物,陪伴着一代又一代的盲童成长,但它一直以书号代刊号。作为一本期刊,它虽然没有期刊号,却连续出版了20多年。也许只是因为,这本杂志太特殊了,从创刊那一天起,它就只为盲童服务,只为盲童输送他们亟需的精神食粮,而且它是盲孩子们唯一一本文学课外读物。然而,没有刊号的杂志怎么能长久发展?又怎么能做大做强?

冀鸿接任《中国盲童文学》主编后,立即着手申请正式刊号,他多次去新闻出版总署与工作人员进行深入沟通,反反复复地讲解这本杂志对盲孩子们有多重要……直到2013年,在新闻出版总署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盲童文学》终于获批了正式出版物期刊号,并更名为《盲童文学》。此后,冀鸿主编进一步提升了杂志的文字质量,他还与美编一起精心设计了《盲童文学》的标识及四封、扉页,并开启了盲文期刊四封的全彩印刷模式。盲童们越来越喜欢这本杂志,许多盲童也因此爱上了阅读。

2015年11月,冀鸿主编卸任时,正值《盲童文学》创刊30周年。“而立之年”的《盲童文学》已连续出版了180期,累计出版近20万册,对中国广大盲童的成长、成才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如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所言:“《盲童文学》充满爱的文字汇成涓涓溪流,温暖每一个盲童小朋友,陪伴他们走过春夏秋冬。”

现在纸媒行业生存压力越来越大,时常有曾经辉煌的纸媒停刊的消息出现在公众视野,而《盲童文学》却在艰难中踽踽独行,收获颇丰。

近几年,《盲童文学》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了编辑流程,调整了栏目设置,始终以传递生命正能量为己任,不断提高稿件选取标准,将文学性、知识性、教育性等融为一体。针对盲童这个特殊的读者群,《盲童文学》的每一篇文章都严格按照真、善、美的标准精心选取、组织,既传播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时代潮流,又有利于盲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及综合素质提高。比如,《成就梦想》以30位视障大学生为例,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盲人顺利步入社会、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文章虽短,但对于盲童而言却极具参照价值和启发意义;“金色校园”是专门刊发在校盲生文章的栏目,小作者们的文笔稚嫩,但每一篇文章都充满真情实感,不论是放飞青春的心愿,还是描写亲情、友情,孩子们传达的都是阳光、感恩、积极的正能量,为更多的盲童树立了生活和学习的榜样;“七彩心桥”栏目是杂志与盲童们沟通联系的桥梁,这个栏目每一期都为盲童们答疑解惑、传递重要信息,国家出台盲人普通高考政策后,栏目主持人王海龙编辑第一时间撰写文章,从国家相关政策出台背景、执行细节等诸多方面为盲童们阐述了盲人能参加普通高考的社会意义,积极引领盲童们努力学习实现平等参与社会的梦想……

与时俱进——连续入选“全国优秀少儿报刊”

依据我国的《著作权法》,《盲童文学》将公开出版的文字翻译成盲文不需要授权、不需要支付稿费,但如果没有电子版的话,则需要二次录入、校对;此外,《盲童文学》没有在微信公众号里传播的数字版权、为低视力群体出版“大字本”的版权。

为给予盲童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2015年12月份,《盲童文学》开始呼吁联系媒体、作家、编辑为广大盲童贡献爱心,许多媒体、作家、编辑积极响应、倾情支持。《人民日报》大地副刊主编董宏君不仅给《盲童文学》发来近几年全部刊发文章的电子版,还帮助联系了高洪波、赵丽宏、刘庆邦等十几位知名作家为《盲童文学》撰写文章、提供电子版文字并捐赠数字版权。《儿童文学》主编冯臻、《中国少年报》主编丁乙等几十家优秀少儿报刊的主编异口同声:为盲童提供帮助,责无旁贷,一定尽心尽力!

为了能让更多的盲童在互联网时代与同龄人共享阅读乐趣、共同成长,《盲童文学》于2016年3月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拥有版权的文章。为了能更充分地发挥新兴媒体在盲童阅读中的作用,《盲童文学》正在筹建两个公益平台:支持盲文公益出版的作家平台和媒体平台。这两个平台建成后,《盲童文学》将为广大盲童提供更多的优秀文章。《盲童文学》也在不断地吁请更多的作家、媒体加入这两个公益平台,提供优质文章的电子版,并有限让渡其数字版权、“大字本”版权,为盲童阅读、盲童成长奉献爱心。

作为全国仅有的为盲童服务的课外读物,2016年《盲童文学》首次申报“全国优秀少儿报刊”,即得到了全体评审专家的特别推荐。经评审专家对参评报刊的出版导向、内容质量、品牌影响、装帧设计、媒体融合等进行综合考量,《盲童文学》最终光荣入选。在2016年“全国优秀少儿报刊”评选结果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吴尚之对《盲童文学》的多年坚持给予了肯定,他说:“要编好《盲童文学》,需有大爱之心。”

为提升盲童的文化修养、增强盲童的人文底蕴,从2017年第一期开始,《盲童文学》的栏目设置、选题方向等均有较大变化,更加突出了文学性、知识性,同时注重加强文章的思想性,希望以此引发盲童对生命的思考。2017年4月份,《盲童文学》第二次申报“全国优秀少儿报刊”,它以“内容充实丰富、思想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装帧设计精美”等突出优势在众多少儿期报刊中脱颖而出,再次入选“全国优秀少儿报刊”……

32年的梦想,32年的坚持,是社会各界人士的无私大爱成就了今天的《盲童文学》。未来的岁月里,我们将一如既往地秉持“温暖盲童心灵,引领盲童前行”的办刊理念,为盲童们提供更精彩的阅读,让盲童们能在阅读中获得自信和力量。

版权声明

  • 中国残疾人网站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中国残疾人网站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中国残疾人网站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将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将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中国残疾人网站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中国残疾人网站的授权。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残疾人网站)”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中国残疾人网站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10-84639477 邮箱:chinadp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