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月刊》记者_侯超韡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科技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神州系列卫星飞翔于星际,北斗导航卫星在国际导航领域崭露头角,登月计划也在有条不紊地开展,自主研发歼-10 战机引得世人瞩目……中国在过去的五年中,除了在航空航天军事科技方面有大发展外,许多民用的科技成果也悄然走到了我们盲人的身边——盲用辅具不论从种类、实用性还是产品科技含量上都有了明显的提高,盲人的生活质量也因有了这些辅具产品的帮助而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辅具让盲人居家生活游刃有余
戴吟婷,去年毕业于苏州科技大学,现在在苏州圆梦无障碍科技有限公司工作。清晨,在悦耳的鸟鸣声中,她渐渐苏醒。心里想:现在几点了?五年前,这样的问题对于失去视力的她来说还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现在好了,用上了专为盲人设计的辅具手表,问题迎刃而解。她右手熟练地从枕边拿出了语音指针盲表,按下手表侧边的报时按钮,精致的圆形表盘里立刻发出清脆的声音:“现在时间,早上6点50分。”
然后她起身熟练地整理好床被,朝着卧室外走去。
早晨起来,戴吟婷总是习惯空腹喝一杯温水。来到客厅,她手贴着桌面拿起杯子和热水瓶倒水。可是在几年前,戴吟婷并不敢这样做,因为她不知道应该倒多少才水合适,“有时倒多了,有时却又倒少。”她说道。但有了防溢报警器,彻底解决戴吟婷的担忧。仅有一张复印纸厚度的芯片贴在了水杯内测,“只要水漫到芯片处,就会有滴滴的报警提示音,我就知道水快要满了。” 戴吟婷介绍说。
走进洗漱间,开始洗漱。以前不知道要挤多少牙膏,戴吟婷时常弄得满手都是,现在她用了挤牙膏器,把牙刷插进去,牙膏就自动挤好了,非常方便。走回客厅,找到桌上的语音豆浆机,拿起插头,顺着导向插座的凹槽,将插头插入插座。自从有了导向插座,家用电器的使用对她来说可是安全省事多了,再也不需要用手在插座上来回摸索了。根据语音提示,她按下豆浆机的打磨键,不到十多分钟一杯豆浆就打磨好了,再拿出头一天买的面包,加上一个白煮鸡蛋,这就是戴吟婷的早餐。
到了吃午餐、晚饭的时候,来到厨房,戴吟婷先用量米器取合适分量的米,洗好,放入语音电饭煲,并且每个按键都印有盲文标识。然后把菜洗好,用切菜防护器切菜,削皮。在听到盛世任我行智能语音烹饪锅传出“预热已完成请放料”语音提示的时候,她拿着盲用定量壶往锅中倒进油,然后将菜放进锅中,撒一些盐接着盖上锅盖。在这过程当中,听到里面搅拌的声音,她心里美滋滋的……不到一会儿菜的香味就扑鼻而来,冬笋炒腊肉就出锅完成了。丰富的辅具种类,让戴吟婷觉得盲人居家生活也有一种惬意、自如的感觉。
辅具助盲人复明梦想成真
辅具不仅能帮盲人改善生活质量,实现生活自理,有些科技含量更高的辅具还可以提升视障者的视力,甚至让他们重获光明。
目前世界上有两种人工角膜技术:生物人工角膜和永久性人工角膜。
生物人工角膜一种是用动物如猪的眼角膜经过脱细胞技术制成的板层角膜。因为眼角膜共有五层,生物角膜只针对某层角膜损伤用了代替人的板层角膜,即使用人的活体角膜移植后,第一年匹配成功率也只有55%,第两年重新移植匹配成功率就降到35%,所以移植人的角膜,也有可能需要再次移植,使用猪的生物角膜移植次数更为频繁。米赫永久性人工角膜是针对虽然已经失明但眼底没问题的患者,通俗地说,这项技术是将患者的角膜钻出一个小孔,并将人工镜片和镜架植入角膜中,光线透过人工镜片射入眼底,从而提升患者视力。相比于生物眼角膜,人工眼角膜有两种不同的用处,一种是治疗活体角膜无法治疗的严重角膜损伤的患者,另一种是帮助残存角膜盲人复明。这是一种人造的用其替代原来损伤的活体角膜的技术,术后不拆除,可长期使用。
杨建文就是一位受益者。他是原北京市政协委员、汇文中学教师。“文革”的时候,因为药物过敏引发的后遗症造成角膜严重病变,这一病就是三十多年,虽然一直带病坚持工作,但是到了1999年他完全失明了。之后的几年里,他陆续做了三次角膜修复手术,每次都因为各种排异反应而造成手术最终失败,不可能再有角膜修复的机会。机缘巧合通过同仁医院的邹主任介绍,他来到了301医院,检查后医生告诉杨建文可以做人工角膜手术,于是他毫不犹豫地签下了手术同意书并在2010年9月28号做了手术,眼睛术后右眼视力达到0.4。
中国有句老话“眼为心之苗”,人的眼睛失明了,心苗也就不旺了,杨建文的心态还算乐观的,他说:“我心里一直抱着以后还能看见的想法,一直在那扑腾地找寻着,老天待我还真不错,让我成功完成了人工角膜手术。”当打开纱布杨建文看见周围一切的时候,他高兴得流下了眼泪。
杨建文说:“我是搞教育的,三年看不到东西,我闷得慌啊。所以复明后我从心里感谢医生和人工角膜的研发人员。复明,就是我们盲人的‘中国梦’。”
辅具让盲人出行畅通无阻
出行难一直困扰着盲人,而辅具产品在五年的发展中,针对盲人无障碍出行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切实帮助了盲人走出家门。
叶福寿来自广东省东莞市,是一名盲人按摩师,工作的地方离住处有几公里,每天需要乘坐公交车上下班。“以前,出行对我们盲人来说还是有很大困难的,但现在有了很大的改善。”叶福寿说道。
“以前,我坐车容易错过我该坐的车,有时候站台上只有我一人,来的哪路车司机也不会主动跟我说,好几次我都是错过一两趟才上了车。” 叶福寿抱怨地说道。为了方便盲人乘坐公交出行,叶福寿从广东省残联那里获得一款名为“引路人系统”的导盲辅具产品。
该产品由两部分组成。手持接收机由视障人士随身携带,用来接收语音信号,视障人士根据语音提示找到指定位置和方向。发射机被装在固定位置,发射语音信号。发射机根据装载位置的不同有不同的种类,包括室内发射机、车载发射机和汽车站台发射机。各种发射机都体积小巧,方便安装与拆卸。手持机内置高保真喇叭,语音清晰,声音洪亮,可以随时了解站台或路标的信息,还可以随时随地听取周边范围的路况以及音乐和收音机,也可以直接当成收音机使用。如今,叶福寿出行不仅自己不用担心坐错车,家人也更放心,“我要是迷路了,引路人系统的定位功能,可以让家人准确知道我在什么方位。”
导航辅具给叶福寿带来了更多的自由,不仅出行更加方便,还使他封闭的心灵重新有了活力,生活也找到了希望。
辅具使盲人娱乐丰富多彩
辅具除了在生活、出行以及康复等方面带给视障者明显的改变外,在娱乐方面也为他们提供了种类更丰富的“玩具”。
因为三岁时候的一场交通事故,陈伟强再也无法收看足球比赛,更不能在足球场上驰骋。而2013年,上六年级的他才知道,原来盲人也可以踢足球。在盲校老师的帮助和鼓励下,他接触到了盲人足球。足球的大小同健全人的普通足球是一样的,不同的是球里面有一个铃铛,每当足球滚动时,铃铛会传出声音,便于视障者分辨足球位置。
尽管对盲人来说,学习足球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但陈伟强刻苦训练防守动作、进攻要领不知摔了多少次。最终,2015年他代表福建省参加的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圆了自己的足球梦。
除了竞技性较强的运动辅具,盲人还有休闲式的娱乐辅具。就像在福州盲校上小学四年级的郑达鸿最喜爱玩的魔方。“我每次玩魔方的时候都喜欢先转带有三角形的白色块……”郑鸿达因患有视网膜色素变性,双眼视力都不足0.1。尽管看东西很吃力,但他指尖的触觉非常灵敏,能够飞快地找到魔方上不同形状的魔块或是每个方块上带有不同凸点标记的,并将它们转到一起。盲用魔方分两种,一种是不同面由不同颜色魔块组成,另一种是不同面由不同凸点排布的魔块组成。盲人只要将被打乱的、不同颜色或不同凸点排布的魔块拼凑回每面统一颜色或凸点排布,就算游戏完成。很多盲人没事的时候都喜欢“转”魔方,因为他们觉得每完成一次特别开心,同时自己完成一次“旋转”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让他们感到特别有成就感,很多盲人开始尝试跟健全人比赛魔方。
这些“玩具”不仅可以丰富盲人朋友的生活,有些还能提高他们的交流能力,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付航娟,今年18岁,因患视神经萎缩,7岁的时候双眼失去视力。由于小航娟的家地处重庆偏远的农村,跟外界接触的机会非常少,因此孩子12岁以前,家里人都不知道有专门为盲童开办的学校,父母整日忙着务农只有奶奶陪伴她,也正因为如此,她的童年十分孤独,不愿与人沟通。来到盲校后,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她不仅掌握了盲文,还学会了下盲用国际象棋。盲用象棋从棋子到棋盘全部木质结构,棋盘被分为64个格子,每个格子中间都有一个孔,棋子插入孔中,方便被固定。黑方棋子顶端装有金属标识,方便与白色棋子区别。虽然付航娟是零基础,但她好学,很快掌握了下棋规则,不仅跟同学下棋,还经常跟老师切磋,棋艺增长很快。通过下棋付航娟不仅结交了一群“棋友”,而且她还向学校申请建立国际象棋社,让更多同学对国际象棋产生了浓厚兴趣。
盲用辅具虽然是小众产业,但它是提高盲人生活品质的必须品,是实现盲人康复的急需品,是推动盲人出行的必备品,是丰富盲人娱乐内容的首选品。我们可以从这里以小见大,感受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后,中国在经济、民生、科技创新等方面所取得的斐然成绩。这也更让我们翘首期盼未来,有理由相信十九大后盲人的生活将变得更加美好。
关于中国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