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盲人亲子互动注意事项

2012年07月11日 来源:《盲人月刊》

文/本刊记者  那漠

母亲和孩子中间有一位是盲人,双方应该怎样互动交流?是否还有不同于明眼人母子的特殊注意事项?就此问题,记者走访了两位心理学家。心理学家首先明确地说:在我们国家,包括残疾人亲子互动在内的残疾人家庭心理学,还没有被特别重视研究,这是一个遗憾,希望今后能够弥补。但就这个问题,有些普遍的原则已经明确,大致概括如下:

明眼人母亲对盲孩子

一、对视力残疾的孩子,作为母亲,首先应该肯定对他的爱,并且把这爱明确地表达给孩子。要告诉他:妈妈和所有的家人,都不会因为你的眼盲而不爱你,相反,我们会更加爱你、关照你,我们是你的守护天使!尤其是因为一个孩子眼盲、还获准生育了一个健康孩子的家庭,更要注意这一点,要让盲孩子知道:爱不是比较而来的选择,而是纯出于自然的、没有条件的、义无反顾投入的情感;

二、对待盲孩子尤其不能“过保护”,反而要“稍微狠点心”。有些母亲,因为孩子看不见,害怕他摔跤、磕碰、外出被欺负、在外受歧视……等等,这些使得一些母亲随时把孩子拴在身边,什么都不让他尝试,一切都为他代劳,结果,是盲孩子的生活技能和社会能力严重萎缩。作为盲童的母亲,应该明白:孩子总要独立生活,而在培训独立生活技能的过程中,吃一些苦头是必然的、逃避不了的,如磕碰、摔跤等等。要培养好盲孩子,首先不能“过保护”;

三、很重要的一点,在培养盲孩子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发现他的特长——任何人都会有特长,即使失明的孩子也一样,这是上天赐给每一个生命的福分。及时发现盲孩子的特长,在特长方面重点培养,不仅能够让盲孩子将来“有饭碗”,更会让他有一份喜爱的事业,而一份喜爱的、全身投入的事业,是奠定一个人幸福人生的基础!

盲人母亲对明眼孩子

一、注意教育孩子,不为母亲是盲人而自卑。有人说这很难,功利社会贫困家庭的孩子尚且自卑,何况母亲是残疾人?其实这是错的,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可以见到许多家庭环境好的孩子心理不健康,而许多心理健康的孩子,其实家庭条件并不好。关键是,在孩子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给予孩子正确的认知。尤其是,母亲也要以自己的行为和品格,让孩子为母亲感到骄傲;

二、在每件小事上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如帮助母亲做家务等,但不要公然说“养老”而给孩子增加负担。有的家庭常对孩子说“你要努力,爸爸妈妈将来就靠你了……”之类的话,这是非常不对的。这些话徒然给孩子增加压力,不仅不能培养适度的责任感,反而会使孩子的心灵扭曲……反之,母亲应该告诉孩子:“尽管妈妈是盲人,但妈妈老来不靠你,你尽管放心地探寻自己的人生。”

三、盲人母亲对孩子同样不要“过保护”。有的母亲,因为自己有残疾,所以对孩子特别小心翼翼,生怕孩子又发生什么意外……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做法不可取,会造成孩子各项能力欠缺。

盲母或盲童,共同注意的问题

一、无论母亲和孩子哪一方是盲人,都要注意,多用语言和身体接触来表达爱。尤其是语言。我们都知道:“看脸色”就知道一个人的情绪如何,是高兴、是悲哀、是愤怒?等等。但是母子间有一方看不见,就不能准确地推测出对方的情绪,而不了解对方的情绪则会造成诸多误会。所以,对看不见的一方,要明确说明自己的情绪,如:“我很生你的气”、“我真为你高兴”等等;

二、无论母亲和孩子哪一方是盲人,都要注意:不能因为爱,到了彼此替代生活、为其做什么都理所当然、造成一方严重依赖的地步。社会上早就在争论,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有限责任公司”还是“无限责任公司”?科学的结论是:“有限责任公司”!因为每个人都应该有独立的人生和独立的人格,不能以爱和被爱为借口无限给予和无限索取。这个真理移到盲人亲子家庭里也是一样,尤其不能以一方的视力残疾作为借口,那样的“爱”反而是害了对方。

版权声明

  • 中国残疾人网站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中国残疾人网站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中国残疾人网站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将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将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中国残疾人网站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中国残疾人网站的授权。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残疾人网站)”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中国残疾人网站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10-84639477 邮箱:chinadp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