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那漠
母亲和孩子中间有一位是盲人,双方应该怎样互动交流?是否还有不同于明眼人母子的特殊注意事项?就此问题,记者走访了两位心理学家。心理学家首先明确地说:在我们国家,包括残疾人亲子互动在内的残疾人家庭心理学,还没有被特别重视研究,这是一个遗憾,希望今后能够弥补。但就这个问题,有些普遍的原则已经明确,大致概括如下:
明眼人母亲对盲孩子
一、对视力残疾的孩子,作为母亲,首先应该肯定对他的爱,并且把这爱明确地表达给孩子。要告诉他:妈妈和所有的家人,都不会因为你的眼盲而不爱你,相反,我们会更加爱你、关照你,我们是你的守护天使!尤其是因为一个孩子眼盲、还获准生育了一个健康孩子的家庭,更要注意这一点,要让盲孩子知道:爱不是比较而来的选择,而是纯出于自然的、没有条件的、义无反顾投入的情感;
二、对待盲孩子尤其不能“过保护”,反而要“稍微狠点心”。有些母亲,因为孩子看不见,害怕他摔跤、磕碰、外出被欺负、在外受歧视……等等,这些使得一些母亲随时把孩子拴在身边,什么都不让他尝试,一切都为他代劳,结果,是盲孩子的生活技能和社会能力严重萎缩。作为盲童的母亲,应该明白:孩子总要独立生活,而在培训独立生活技能的过程中,吃一些苦头是必然的、逃避不了的,如磕碰、摔跤等等。要培养好盲孩子,首先不能“过保护”;
三、很重要的一点,在培养盲孩子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发现他的特长——任何人都会有特长,即使失明的孩子也一样,这是上天赐给每一个生命的福分。及时发现盲孩子的特长,在特长方面重点培养,不仅能够让盲孩子将来“有饭碗”,更会让他有一份喜爱的事业,而一份喜爱的、全身投入的事业,是奠定一个人幸福人生的基础!
盲人母亲对明眼孩子
一、注意教育孩子,不为母亲是盲人而自卑。有人说这很难,功利社会贫困家庭的孩子尚且自卑,何况母亲是残疾人?其实这是错的,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可以见到许多家庭环境好的孩子心理不健康,而许多心理健康的孩子,其实家庭条件并不好。关键是,在孩子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给予孩子正确的认知。尤其是,母亲也要以自己的行为和品格,让孩子为母亲感到骄傲;
二、在每件小事上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如帮助母亲做家务等,但不要公然说“养老”而给孩子增加负担。有的家庭常对孩子说“你要努力,爸爸妈妈将来就靠你了……”之类的话,这是非常不对的。这些话徒然给孩子增加压力,不仅不能培养适度的责任感,反而会使孩子的心灵扭曲……反之,母亲应该告诉孩子:“尽管妈妈是盲人,但妈妈老来不靠你,你尽管放心地探寻自己的人生。”
三、盲人母亲对孩子同样不要“过保护”。有的母亲,因为自己有残疾,所以对孩子特别小心翼翼,生怕孩子又发生什么意外……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做法不可取,会造成孩子各项能力欠缺。
盲母或盲童,共同注意的问题
一、无论母亲和孩子哪一方是盲人,都要注意,多用语言和身体接触来表达爱。尤其是语言。我们都知道:“看脸色”就知道一个人的情绪如何,是高兴、是悲哀、是愤怒?等等。但是母子间有一方看不见,就不能准确地推测出对方的情绪,而不了解对方的情绪则会造成诸多误会。所以,对看不见的一方,要明确说明自己的情绪,如:“我很生你的气”、“我真为你高兴”等等;
二、无论母亲和孩子哪一方是盲人,都要注意:不能因为爱,到了彼此替代生活、为其做什么都理所当然、造成一方严重依赖的地步。社会上早就在争论,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有限责任公司”还是“无限责任公司”?科学的结论是:“有限责任公司”!因为每个人都应该有独立的人生和独立的人格,不能以爱和被爱为借口无限给予和无限索取。这个真理移到盲人亲子家庭里也是一样,尤其不能以一方的视力残疾作为借口,那样的“爱”反而是害了对方。
关于中国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