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东河区街道向阳路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 周玉
我是来自新疆哈密市东河区街道向阳路社区的一名残疾人专职委员,并且很荣幸同市里的其他五名同事一起参加了由中残联和清华大学联合举办的“残疾人就业指导员”的培训项目。经过一年的学习,我已经基本掌握了就业指导员的技能,并与前不久参加了全国的考试。
我于2009年开始从事基层残疾人工作,在社区我接触到了许多和我一样的残疾人,相比之下,我感觉自己是个幸运儿,我在父母的关心和支持下从小学一直读到了大学,掌握了一门专业技术,虽然在求学和找工伯的道路上有很多困难,遇到了很多岐视和不公,充满了艰辛,但是都被我顽强的毅力和比别人多几倍努力一一克服了。如今我很幸运的成为了一名残联下属的残疾人专职委员,虽然我们是公益性岗位,没有编制,每月只有1000千元的收入,但是比起我管辖范围内的很多适龄的残疾人来,我认为我已经很满足了。
经过几年工作的磨练,我的工作能力、交流、人际关系方面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并于2011年4月代表哈密地区参加了新疆自治区第三届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通过这次比赛,我认识了更多、更优秀、更顽强的残疾人及同行,开阔了眼界,增长了人生阅历。在“残疾人就业指导员”系统培训中,我学习了各项残疾人的政策、工作方法等,在这一年中,我的工作能力、交流、人际关系方面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并通过“就业指导员”QQ群认识了全国各地的指导员们,当遇到难题、疑问时,我们通过共同探讨、分享学习中的各类问题,了解其他地区的残疾人就业善和学习了好的工作方法。同时也加深了我们彼此的友情和信任。
我所在的新疆哈密市东河区街道向阳路社区,辖区内共的各类残疾人65人,其中肢体残疾人居多。符合政策并纳入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的有26人,现已经退休的有20人,现在就业年龄仍无就业的共有13人,无就业原因是属于肢体、智力、精神重度残疾,并全部纳入低保范围。
因地区差异和制度性限制,我作为社区基层的就业指导员并没有与各单位、企业有直接接触,辖区残疾人就业主要通过政府的主导的按比列和集中就业为主个体自主择业、创业为辅。目前因社区工作经费相对短缺,只能简单的开展一些对于《残疾人就业权益与保障法》的宣传,倡导辖区居禁止岐视残疾人,发扬助残精神和组织辖区内残疾人到市区旅游文化活动等,不断增强他们参与社区活动。在实际工作中,让符合国家政策的残疾人纳入社会保障的范围,例:精神残疾人魏某,精神二级残疾,无就业能力,其本人的社会养老保险由家人给予缴纳。了解到他父母已年迈,经济并不宽裕,我通过社会保障体系、民政、残联,为他本人申请到了最低生活保障金、医疗保险、困难人员社保和医疗补贴等国家的各项优惠,保障他在社会福利方面的权益。马某,视力一级残疾,无儿无女,已纳入低保,去年因年满60周岁,我为他申请办理了城镇居民养老保障,现他每月除了309元的低保外,还有由社会保障部门发放的100元的“退休金”,对此他很高兴。因他本人不愿意去社会福利院生活,现在与他的一位远方亲戚共同生活。社区了解到情况后,逢年过节都会到他家去看望他们,并为他送去生活用品,并对照顾马某的亲戚表示敬佩和感谢,同时向社会宣传他这种助残、敬老、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号召大家向他学习。每当看到他们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时,我的心里比吃了蜜还要甜。
因为在社区基层工作,经常与残疾人及残疾人家属直接接触,当遇到一些聋哑残疾人时,因不会手语,很难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无法了解他们的生活、就业状态,使我感到很困惑。但我通过网络手语教学视频的方式学习了一些日常用语,现在我能用手语与他们进行交流了,方便我对于及时了解他们的生活、就业姿态。通过学习、交流,与残疾人的接触和自身的经历,认识到要从根本上解决残疾人就业难问题,除了国家要各项政策、法律、法规上的扶持、引导、和应用强制性手段外,我们残疾人自己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各项综合素质来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
在社区除了作好残疾人工作外,我不断尝试新事物,提升自己的各项能力,充实自己。2010年一篇登在《哈密日报》上的“会跑的办公桌子”一文,我的写作才能初次展现在大家面前,从此,社区的写作宣传工作就交给我负责了。作为社区通讯员,三年来共撰写上报信息200余条,其中被媒体录用市级38条,地区级29条,自治区级3条;2012年在社区领导和同事的支持下,我负责主编的首份社区刊物----《向阳小报》。目前小报已出版十期,并与社区新浪微博(http://weibo.com/hylsq)相结合,为广大民成和网民提供交流、互动的平台,发布各类便民信息9000余条,拥有微博粉丝700余人。
有位美国的学者曾说过,“残疾人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正是因为我们有别于其他人,才会被上帝看中!所以我坚信,只要我们努力,我们身上的“伤口”是“痊愈的。我要用认真和执着不填补身体上的残缺,把幸福、快乐和阳光带给身边每一个人。
关于中国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