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甘肃省华亭县残联 严世文
对于步入不惑之年的我这样一个残疾人,要承担教子养家的重担,并非一件意易事。此时回味先辈们人的一生要走几十段路的话,感到人生艰难,竞争激烈,真乃“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因为客观条件的限制,我无数次的耕耘和播种,所得到的每一份成功、每一份收获,要比身体健康、家庭幸福的人付出的心血和汗水多得多。
“异类”的烦恼
我从小落下了残疾,从记事起,就觉得自己行为动作与别人不一样的印象。吃饭用左手,走路一瘸一拐,玩耍的伙伴也很少,有一种说不出的忧伤和孤独感。看在眼里、苦在心中的父母不愿意让我受到伤害,精心地呵护和关心我。从母亲多次的泪水和别人污辱的话语中分辨出,我是一个“异类”和“残废”。真正体验 “异类”的滋味是在进入当地唯一的一所小学,几个用左手写字的同学畏惧老师的“教鞭”,改用右手写字,唯独我总没有被“教鞭”驯服,老师认为握笔习惯都不能纠正,智力你一定有问题,连续几天都被流放回家。母亲领我到学校向老师再三解释之后,才勉强收留。可是,早操掉队、集体活动不能正常参与,挨过班主任的训斥。回家后我抱着母亲问为什么别人手脚都好,我却一瘸一拐?母亲伤心地说是一种很难治好的病,我朦朦胧胧地知道了我得了小儿麻痹后遗症。后来经过校长的特批,我可以用左手写字,集体活动不影响班级的成绩,我正儿八经成为“异类”。
磨难不会因为你是弱者给你开辟通道。身体缺陷的限制,给父母和自己造成的困难别人无法替代。学校离家四、五公里,要爬一面坡,越过川道里一条小河,每一次需要40分钟才能到达学校,春来夏初还好说,夏秋雨季一到,雷阵雨时常降临,河水也不时突发暴涨,搭在河道中间的趔石就会被洪水冲走。秋季连绵阴雨引发河水好几天不断上涨,山坡小路更是泥泞不堪。冬天下雪时节,陡峭的羊肠小道风雪交加。在天气特别恶劣的日子里,父母有时护送我爬坡过河,但大部分的时间,我只能跟随小伙伴一天来回四趟坚持走完这些路。跌跤、摔伤、手脚冻疮是常有的事。发洪水过河时伙伴们我赤脚钻河,又一次我们三、四个孩子差点被洪水冲走。深秋的河水冰凉刺骨,冬季掉入冰窟、湿鞋湿裤更是家常便饭。我记得一次从趔石跌到冰冷的河水中,到了学校,衣服上一层冰痂,是语文老师领我到他的办公室里烘干衣服。这些算不算磨难,我都能忍受,只想能够学到知识改变我艰难的困境,成为社会有用的人。
火焰在燃烧
挫折时人生的财富,困难是造就人才的课堂。值得庆幸的是,我的学习成绩很好,每一次考试都拿到奖状,小学阶段多次评为三好学生,当上了少先大队的副队长,并以全乡第二名的成绩进入了中学,这让父母看到了希望并支持我完成了初中和高中的学业,这中间,我自知自己身体的缺陷,便发愤地学习,特别是英语得到了高中英语老师的器重,希望在英语专业方面进入一所理想的大学。
命运总是捉弄我,高考时刻因我身体条件限制,进入高考录取线的我落榜了,连一所普通的中专都没有录取。我心如枯木,深感人生艰难,一度沉陷在悲恸当中。那时,我真的觉得是前途渺茫,生活无望。我的存在是家庭和父母的累赘,站在绝望和无助的边缘,向死亡的深谷走近。总想着是我最好归宿,是父母责任解脱的最好途径。父母看到我烦恼无比的心情,没有其他说服我的办法,便让我跟随他们一同参加收麦、碾场、修梯田,在麦趟里经受烈日的考晒,在碾场中学习起锨扬麦。期间,他们不怕吃苦,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熏陶了我、感化了我。才让我改变了主意,觉得只要活着就是对父母最大的感恩。
人往往在遭受不幸时,才会爆发出巨大的生命力。
“功夫不负有心人”。不服输的父母又把我送回母校复读,我也就有更加地刻苦,1987年,我终于如愿以偿,考入庆阳师专,虽然没有我想去的学校那么理想,却也圆了我的大学梦,从此开始了知识改变命运的生涯。在浩瀚的书海中,我汲取了宝贵的乳汁,孕育了我获得新生的希望种子。大学两年,很多同学一有时间就疯玩,而我一有时间就沉醉于书香中,发愤苦读。我时常坐在学校图书馆里,一边用残疾的右手醮着唾液翻着书本,一边用左手抄名言、写笔记。在田园诗中体验了陶渊明爱山乐水的超然境界,也在梦游天姥的诗意里领略了神游梦幻的奇异景象;倾听李商隐、辛弃疾忧国忧民,欣赏李清照卿卿我我;陪伴朱自清观赏荷塘月色,跟随鲁迅“躲进小屋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他们妙手著文章的警句妙语、铁肩担道义的大智超然,深深地吸引了我,给予我信念、给予我力量,鼓励我勤学。
耕耘中磨砺
当大多数人都想顺利通过一扇大门,接踵而至、一拥而上的时候,侧门就被忽视,选择侧门也许是另一条通道。
学业完成回到家乡,被分配到一所职业学校任教,我火热的激情倾注到学生身上。在认真搞好语文教学的同时,积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是我在县职业中学最有意义终身难忘的快事。那位提倡创办《红柳》文学油刊本的学生曹存安当时所说的话“老师,你的板书字像艺术字,犹如红柳在沙漠,用顽强的生命力展示绿色的生机。”仍在耳旁时时回荡。直到《红柳》文学社的11名同学参加全国职业中学学生作文竞赛全部获奖,我收到“优秀园丁”烫金荣誉证书时,我认识到人生价值得以回报的意义。从那时起,我用左手写我人生的喜怒哀乐,反映现实生活的真善美丑、挖掘自然世界的瑰丽奥秘,称颂人类改造自然的战斗精神,用笔来呐喊,呼唤、赞美。
生命的价值可以超越平凡,升入更高境界,猛然抓住飞翔的翅膀,就抓住了对生命的热爱,再去回首,发现一直寻觅的突破口就在起点伸手可及的地方。当你赞美别人的时候,你的举动就会感染和熏陶周围的人,他们也会称颂你的无私奉献。生命的质量、高度和内在张力就会凸显出火焰般的美妙。
离开三尺讲台,进入水利行业,经历技术人员风餐露宿的情景,瞅见干旱肆虐的土地,饱尝群众涉远取水的那种焦灼,激情无时不撞击我的创作欲望,驱使我按捺不住地握笔,记录烈日下风尘仆仆水利人平凡的身影,反映群众生产生活的热切期盼,讴歌建设美好家园的人物和事迹,从新闻开始,一点一点的钻研和尝试,就是这样的想法,新闻稿件刊登的次数越来越多,逐步在《平凉日报》、《甘肃农民报》、《甘肃经济日报.交通周刊》(原甘肃交通报)、《甘肃广播电视报》、《甘肃水利报》(现已停刊)、《甘肃地质矿产报》、《黄河报》、《中国水利报》、《甘肃日报》上发表新闻稿件,成为全县小有名气的撰稿人,一度成为好几家报刊的特约记者。诗歌,散文作品也刊于各种报刊,部分新闻获奖并收编入书,多次被评为“优秀通讯员”。看到这一撂撂证书,一份份荣誉,我的生活有了寄托,心灵有了新的驿站,创作冲动像一股股暖流淌进我的心田,耕作在稿纸田地上,我像遇见了恋人一样,无论我说的对与错,她都会仔细聆听,没有丝毫的反感和中伤,我忘却了用左手写字被遗忘和侮辱的伤痕,青春年华就在这咫尺之间散发着翰林墨香。10多年来,先后发表新闻10多万字,诗歌、散文10多篇。新闻通讯《汗水浇得山川秀》获2001年《文艺报》举办的“世纪作家作品评选”三等奖,录入《平凉地区优秀新闻作品选》,诗歌《山里汉子》在省文联、省残联举办的“第二届全省残疾人诗歌散文大赛”中获三等奖,华亭县首届“莲花台文艺奖”三等奖。我也录入《新世纪作家作品辞典》,自己的事迹也在《平凉日报》、《甘肃残联工作》和《兰州晨报》刊登。
用行动感恩
当你拥有现在的时候,不要认为是理所应当得到的,应该知道在周围有许多人在努力着、奋斗着。应该用加倍的努力去感恩关注者和支持者,去回报所有的人。
20多年来,我深知社会对我的帮助。没有国家的扶持政策、单位领导的谅解和同事们的支持,我会一事无成。尽管别人投来“照顾”的眼光,说出“包涵”话语。因此没有把自己当做“特殊人物”看待,凡是自己能做的,尽量自己去做。对于慈善捐助等活动,从没有搞过特殊化,也没有拖累过单位,在工作中也没有因为身体原因推脱。记得在科学发展观试点活动中,我所在的华亭县水务局是全县试点单位之一,局里专门抽调人员组成办公室,我也在其中。汇报资料的收集、简报的编排、各种档案的归类都必须有条不紊、井然有序。牺牲节假日晚上加班是常有的事情,连续几个月时间内,晚上加班到十一点甚至凌晨一、二点,我没有向领导反映过。当试点活动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和赞誉。这时的我为自己的付出得到大家的认可心里感到无比慰藉,这就是一份耕耘得到的一份收获。大家公认我工作认真、成绩突出,推举为先进工作者。
浪花在海浪与礁石的撞击中开放,火星在铁锤敲打铁砧时迸发。当全部精力投入在工作中,竭尽全力努力付出的时候,就如人的一种嗜好在其中可以找到无穷的乐趣,激发进取心、培养责任感。我对残疾人群体多样化、特性化的需求有更深刻的感触,进入残联以来,随着对残疾人工作的复杂性、系统性全面了解,体会到我的行动或许对残疾人是一种感染。看到残疾人有一种亲切感、为他们的痛苦经历难过、为他们的奋发有为自豪、能为他们服务欣慰。工作劲头更足,热情更高。短短地二年的时间,工作实绩虽然算不上显著,却也觉得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无愧于自己的良心。在主管办公室、残疾人基层组织建设、信访维权、对外宣传等业务工作中以完善残疾人地方配套政策、规范残疾人基层组织体系为目标,拟写了《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残疾人基层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以创建“六有”示范村(社区)残协为着力点,规范了乡镇残联、村(社区)残协规章制度,细化了表、册,撰写培训文书,对全县乡镇残联理事长、乡镇(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进行了集中培训。落实了乡镇、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公益性岗位补贴以及村残协专职委员误工补助,全省残疾人基层组织建设整体突破县卓有成效,达到了残疾人基层组织建设全覆盖和规范化标准。在全市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暨基层组织建设现场会上,2个乡镇残联和1个社区残协基层组织建设典型观摩点受到省市领导的高度赞誉;化解残疾人的各类矛盾,维护了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宣传工作上,自己能够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积极发挥自己特长,及时向《平凉日报》、省市残联网站投稿。在《平凉日报》发表新闻稿件3篇,省市残联网站发表20篇,撰写了《用行动捍卫尊严》、《找回期盼的梦想》电视专题片解说词在华亭电视台的“关注”节目中多次播放,扩大了残疾人工作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影响。组织2篇新闻和1部专题片参加了全省2009—2010年残疾人好新闻评选,本人在全县“首届莲花台文艺奖”评选中获得文艺类三等奖。我体会到当羽翼折断时,理想同样以另一种方式凌空飞翔。
一张看是废弃的纸,当我们用消极的眼光观看它,放弃它,一文不值、没有任何美感。但给它积极的态度欣赏它,支持它,它才会变成画家素描的纸张。一个人的善心微不足道,但几个人的善举可以启发和回归社会群体的良知。慈善机构和助残志愿者都为弱势群体无私捐助,我捐书20多本、捐献衣物5件、现金500元、献血400毫升心理觉得坦然。因为一滴水可以映出太阳的光辉,我为社会还能奉献。
我希望人生精彩,相信为巨大希望活着的人,睿智才能与日俱争。终生怀有希望,才会成为人生的胜利者。我不会有惊天动地的作为,只想通过点滴和细节,品味艰难、分享喜悦,找准圆心,延伸半径,用左手画出自己生命中坐标。
关于中国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