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陕西渭南市残联宣文部 李锋
我是一名普通的西北人,有着西北人特有的憨厚与纯朴。我也曾是一个有着十五年兵龄的军人,军营塑造了我刚毅的性格。2011年4月,我被组织确定转业回到了原籍陕西省渭南市,经过了培训、考核,在分配时,在众多行政事业中,我决然选择了渭南市残疾人联合会,因为我认为残疾人是一个弱势群体,是一个需要同情和帮助的群体,而残联这个组织是残疾人的群众组织,是残疾人的“娘家”。
一、无悔的选择
2011年11月1日,来到单位报到,我们理事长(一个有着30多年残疾工作经验的老同志)找我谈话说,“残联一没权二没钱就是为残疾人服务,做残疾人工作者要能够耐得住清贫,对残疾人要有耐心和爱心,你要有思想准备”。我当时就回答“进残联是我个人的选择,我愿意为残疾人这个群体服务”。选择残联工作者这个职业就像当初我选择进军营一样,我无怨无悔。1997年7月19岁的我经历高考这个门槛,我志愿参军进军校学习,虽然父母不想让我到部队受苦,我说服了他们,凭着踏实与努力,我在部队一干就是15年,从一名青年到营房股长,我吃了在家没有吃过苦,再苦再累,也不告诉家里。离开军营我有一颗平常心,我不进大家所谓的热门单位,我选择了残联,我认为残疾人事业是高尚的事业,是值得我努力和工作的地方。我也相信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加强,残疾人事业也会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半年的工作实践证明了我的选择,各级政府都在加大对残疾人事业的关注,我们的身边也有很多爱心人士关爱着我们的残疾人。
二、工作中学习,学习中工作
初到单位上班,我被安排在办公室,事务性工作较多,我加强对残疾人知识的学习,阅读了《残疾人保障法》、《温馨家园》、《残疾人工作文件选编》等资料。平时也向我们的老残联工作者学习,我们渭南市残联有着一批热爱残疾人事业的老同志,他们在残疾人的扶贫、康复、体育、维权和法律救助都有些丰富的经验,比如我市在残疾人扶贫方面就首创了“一人一策”和“四带法”培训等扶贫模式,在残疾人托养上我市在省内首家建立了“残疾人康复和托养中心”,多项事业都受到中、省、市的表彰和肯定,我觉得在这样一个单位学习和工作对我个人来说是幸运的。2012年4月,由于工作需要,我调到宣文部工作负责文化和体育方面的业务,由于在以前很少写文字材料,但是工作需要,我加强学习,逼自己写材料,也由于领导手把手的教,我业务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在今年的全国第22个助残日活动组织中,我市各级政府组织了广泛的“捐助、扶贫、宣传、奖励激励”等形式的助残活动,很大程度上也锻炼了我参与、组织活动的能力。
省人大执法检查组来我市检查《残疾人保障法》贯彻落实情况,作者全程参与陪同检查
三、残疾人的精神激励我的热情
不接触不知道,当我深入接触到残疾人这个群体中,我深切感受到残疾人群体真正是一个自强不息、勇于战胜自我的人群。在我小的时候,就知道现任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的故事,现在在残联工作,接触的残疾人多了,也深深地觉得他们在普通的一名残疾人,但是他们都有着不平凡的事业和精神。我市曙光特教学校校长张小侠身患绝症,但是她自己与病魔斗争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自己创办了特教学校,并且她爱学生如子女,而学生视她为父母,学校的各项工作开展有有声有色。今年助残日我省组织的残疾人艺术精品展准备工作中,我负责我市作品的收集工作,我看到那么多的残疾人能够制作出那么精致、美妙的作品,我深深地感到自愧不如,他们中年龄有81岁的老人,有14岁的儿童,也有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他们的精神和品质无时不刻地感染着我、激励我。让我这个健全人、一个残疾人工作者不断地思考着我的人生价值,不断地思索在残联这样一个单位如何更好地为残疾人群体服务,尽我最大的能力为他们办好事、办实事。
邓朴方主席曾经说过“一个残疾人工作者,起码应当是一个人道主义者,是一个有爱心的人。”他也说“残联组织是基本性质是残疾人的群众组织,不是官僚机构;残联干部不是官,是服务者,是残疾人的亲人;不要忘记残疾人的疾苦,不要忘记我们的道德承担;多交残疾人朋友,不断吸收政治营养。”我想这是我们残联工作者的座右铭,也是我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和目标,我将用我全部的精力致力于残疾人事业的发展。
关于中国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