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武汉市新洲区残联 胡乔森
就业是民生之本,尤其是残疾人的就业问题更为迫切、更为艰巨。帮助一名残疾人顺利就业,往往就帮助了一个困难家庭找到了出路和希望。
我是1993年加入武汉市新洲区残联这个温暖的大家庭的,现任区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部主任。在从事残疾人就业工作的20年中,有过激情,有过困惑;有过艰辛和无奈,也有过快乐和慰藉。
他叫王红伟,一名普通的残疾人,因金融风暴造成企业不景气而失业,多处求职均无结果,最后找到了我。在详细了解他的具体情况后,我先后与多家用人单位沟通,最后成功将他推荐到区邮政局上班。
罗秋莲,家住邾城街,她和丈夫均是重度肢体残疾人。以前他们曾在马路边补过鞋,开过电麻木。2003年,区政府狠抓城镇文明建设,整治街面摆摊设点和禁止“电麻木”上街载客营运,夫妻俩一度失业,靠政府发放的最低生活保障金和残疾补助金过日子。他们想创业,2009年8月找我寻求帮助,在看了他们的项目计划书后当即表示支持,随后就帮助他们选址、办理工商执照和税务登记,还帮他们争取到了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担保发放的5万元创业贷款以及区残联发放的创业扶持4000元。不到40天,罗秋莲的“捷诚汽车修理厂”顺利营业了,生意一直很火红,一家人日子过得十分舒适。
在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后,夫妻俩决定继续投资其他行业。去年12月份,在邾城市场南门口又开了一个擦鞋店,生意也很不错,还安置了2名残疾人就业。
为了帮助更多的象王红伟、罗秋莲这样有就业能力和愿望的残疾人就业,区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部开展了有针对性的诸如订单式培训、种养殖业培训、机械和缝纫以及电脑操作培训、盲人按摩培训和创业培训等项目,变“输血”为“造血”,提高残疾人的劳动技能和就业竞争力。然后通过集中安置、分散按比例安置、公益岗安置、专场招聘会双向选择安置、组织劳务输出、个体创业等多元化途径帮助残疾人实现就业,从而为残疾人搭建了一个就业创业平台。
在区残联党组、理事会的高度重视和区劳服部全体同志的不懈努力下,近年来,累计举办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班33期(次),培训各类残疾人1069名;帮助500余名残疾人实现了各种形式的就业。区残联曾在2001年获“全国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工作先进区(县)”荣誉称号,就业工作多次受湖北省残联和武汉市残联表彰。
看到昔日那一张张愁眉的苦脸如今在微笑,我快乐,因为我曾帮助过部分残疾人;看到昔日那些瞧不起残疾人工作今日也伸出大拇指的少数干部,我感动,因为他们对残疾人和残疾人事业另眼相看;看到昔日那上访的残疾人们正忙碌着各自的事业,我骄傲,因为我是残联工作者。
关于中国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