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河南】甘做遮风挡雨的“伞”,甘当铺路架桥的“石”

2012年07月16日 来源:中国残疾人网

作者:河南省平顶山市残疾人联合会 李美萍

我叫李美平,是一位重度小儿麻痹患者。1996年8月,一场特殊变故使我成为一名残疾人工作者。在市委、市政府领导的直接关怀下,在残联各级领导的特别照顾中,我一直从事残疾人信访工作。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本着“为政府排忧、为残疾人解难”的理念,恪守“人道、廉洁、服务、奉献”的职业道德,始终把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自己的工作宗旨,多年如一日的在信访工作岗位上尽心竭力为残疾人排忧解难。十几年来,共接待残疾人来访6000余人,来信256封,来电万余次,做到了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来信来访办结率达98%,群众满意率95%以上。我无怨无悔、全心全意地架好连接政府和残疾人之间这座沟通的桥梁。

一、 做残疾人的“法律顾问”

我曾经拥有美好幸福的家庭。1995年5月,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夺去了我丈夫的生命。肇事司机当场逃逸。我把自己的不幸人生写成文章发表在《家庭》杂志,当时任市委书记的宋守卿得知后,亲自到家里看望我和孩子,当了解到肇事案件仍未解决时,宋书记当场表示:一定要和残疾人一起打这场官司。在宋书记的直接过问下,一年后案件得到圆满解决。市残联也向我张开了温暖的怀抱,正式接收了这位孤苦无助的残疾人成为残联大家庭的一员。

因为有过不幸经历,我深知残疾人对法律援助的渴求和维权之路的艰难。为了更好地给残疾人提供法律服务,多年来,我一直坚持收看“今日说法”栏目,自学法律知识,熟记有关残疾人的法律法规;千方百计为残疾人出主意、想办法;联系法律援助中心,协调引发纠纷的相关部门;最大程度地为残疾人争取法律援助。十几年为200多名残疾人提供法律服务,前后陪伴朱立新、王军等8名残疾人打了长达5—10年的“官司”。

1997年9月,残疾考生王伟中招成绩远远超过录取线,但因腿残而被学校拒之门外,后多次投诉,仍无结果。我和组联部长四处为其奔波,在市残联的协助下,市残疾人法律援助中心免费为其援助,把市财贸学校推上了法庭。学校只好依法安排该生入校。这起我国首例残疾中学生状告学校侵犯教育权利的案件被《中国法律报》、《中国消费者报》进行了报道。《中国残疾人杂志》以《上学权不容剥夺,法律为你撑腰》的标题做了全面报道。

2008年10月,我接到市长热线办转来的《残疾人张国强1996年被市文艺广播电台招聘,2006年被无故辞退》材料后,即刻向市残联理事长进行汇报,残联领导高度重视,专门召开党组会议专题研究此事。经过与张国强和广电局负责同志多次联系,反复沟通,多次通话长达一小时(那段时间我的电话费暴增),从最初广电局同意补偿几千元,到最后同意补偿3万元,最大程度为张国强争取了经济补偿。2008年12月,市残联将双方及代理律师约在一起,达成共识,握手言和。

二、做残疾人的“出气筒”

在日常的信访接待工作中,残疾人由于就业难,生活压力大,来访时常常情绪失控,此时的我甘愿做他们的“出气筒”。因为爱,因为理解。

残疾人机动车运营问题由来已久,平顶山市自1993年以来,信访工作中最难最累的就是残疾人机动车主的上访。一些残疾人为了从事城市客运,他们一来就是几十人,一呆就是一天,有几次还要搬着铺盖住残联。我经常劝说到口干舌燥、喉咙沙哑,残联的领导和同志们都给予了他们最大的宽容和忍耐。残疾人三轮车主中最暴躁的刘小锁,在多次上访后感慨道:残联对我们太好了。2000年8月,经过市残联的多方奔走,相关部门的认真排查,通过逐个认定,张榜公示,最后确定为45辆残疾人机动车车主发放运营牌照及胸卡。对于没有拿到牌照的残疾人,我先后联系多家福利企业,为38名残疾人找到了合适的工种岗位。看着残疾朋友美满幸福地生活,我笑着说:“值了。”

三、做残疾人的“月下红娘”

我常说:“是党和政府给了我工作机会,所以我格外珍惜残疾人信访工作岗位。能为众多残疾朋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是我最大的心愿,也是我人生价值的最大体现。”我给自己定了三个“一”:以残疾人的情绪为第一信号,以残疾人的需要为第一选择,以残疾人满意不满意为第一标准。身为一名残疾人,我深知残疾给生活及家庭带来的巨大苦难和不幸。多年的信访工作中,我发现许多残疾人因为身体缺陷一直找不到生活伴侣。我就利用信访工作大量接触残疾人的机会,义务为20多位残疾朋友牵线搭桥。其中,还为一名叫杨瑞的残疾女孩(美籍华人),如愿在国内找到一个轻残的男朋友。最近,我又在为一名澳大利亚华人的另一半开始忙碌了……

四、做残疾人的“知心姐妹”

残疾人做信访工作,最能体会残疾人的痛苦,最容易理解和沟通。我的通讯录里有一半是残疾朋友的联系号码,有的还记着残疾人家的具体情况,如哪家遇到了什么难事,哪些残疾人有劳动能力该帮他们找份工作,哪几个残疾人心情不好,需要和他们见面聊聊……对于行动不便的重度残疾人,就利用双休日让爱人骑车带着我到残疾人朋友家里。十几年来,我默默资助一位父母都重病在床的女孩徐兰兰,精心呵护她从初中到中专、大专、本科、就业才释然。

我视残疾人如亲人,残疾人也把我当作亲姐妹,有烦恼就找我倾诉,有困难就找我商量。一位在北京行乞多年的残疾人,因为已没有亲人,非要将他几十年在外行乞的养命钱交给我保存,用他的原话说:钱放在她那里我最放心。

今年8月19日,叶县肢残人卫喜民的妻子得了脑瘤,需要尽快手术。他四处筹钱,仍然没有凑齐手术费,万般无奈的他来到市残联信访办找到我说:“看看残联能不能帮我。”我把情况汇报后,我们的理事长立刻赶到卫喜民家中,代表市残联送去1000元慰问金。看着奄奄一息的病人,得知还需要几千元才够手术费时,理事长当场自己拿出5000元钱交到卫喜民手中。回来后,又发动残联全体职工捐款。这位残疾人第二天打来电话时已泣不成声:“残联真是我们全家的救命恩人。”

就在几天前,残疾人“摩的”车主集体上访,其中一位“摩的”车主的妻子患乳腺癌,做了切除手术后,因经济困难,曾经绝望得想跳楼自杀,我得知情况后立刻反映给领导,送上1000元慰问金。面对荣誉,我常说:“不是我信访工作做得好,是我身后站着胸怀大爱的残联领导。”

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百姓的夸奖。残疾人的事,千头万绪,一桩桩一件件,我都能耐心倾听,努力化解。如果可以,我愿意是残疾人手中一把遮风挡雨的“伞”;如果可以,我愿意做残疾人脚下一块铺路架桥的“石”!


版权声明

  • 中国残疾人网站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中国残疾人网站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中国残疾人网站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将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将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中国残疾人网站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中国残疾人网站的授权。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残疾人网站)”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中国残疾人网站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10-84639477 邮箱:chinadp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