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奇山街道迎西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 于治国
2011年,我有幸成为一个基层残疾人工作者,在我参加工作1年多的日子,对工作有所感悟,也有不少收获,自己通过实际的工作经历对所作残疾人工作的领悟,“广大的残疾朋友需要爱心来帮助,用感恩的心工作,用爱心、责任心才能把工作做好”,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只有怀着感恩的心、对残疾朋友的爱心、对工作的责任心才能做好残疾人工作”。
在现实中有很多人都可以带着感恩的心生活,却不能带着感恩的心去工作。不懂感恩的人每天总在抱怨工作环境不好,抱怨自己的工资不高,抱怨上级太严厉,抱怨电脑速度太慢,抱怨空怀一身绝技却无人欣赏。我们在残联工作,饮水思源,我们工作平台是谁给的?我们的经济待遇是谁给予保障的?我们衣食无忧,谁给我们这么好的条件?是党、是国家、是人民。是我们党和政府对于弱势群体福祉的具体体现。但是从根本上看,我们的衣食父母是残疾人,如果社会没有残疾人,也就不需要我们做残疾人的工作,那何来这衣食无忧的生活。我们作为残疾人工作者得有感恩的心,每次为残疾人服务后,我们要感谢他们,是他们给予我们实现自己价值的空间,如果需要量化,他们的合理需求是否能够得到满足,他们的困难是否及时得到救助,就是我们工作成功与否的客观标准。可是随着对残疾人工作的深入了解,看着他们生活的艰辛,内心世界的自卑、失望、迷惘……我开始懂得:我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好的,它将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长期工作。而且我更清楚的意识到:对于我们的残疾朋友,可怕的不是身体的残疾,而是心理的缺陷!于是我把自己的工作重心放在了残疾人的心理上,并通过他们的亲人和朋,让他们对待生活充满了希望与自信心。
家人的鼓励能使他们从思想上正视并坦然面对“残疾”这一根本无法更改的现实,自觉地战胜“残疾”带来的不便,自强自立,自主地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幸福的生活。 其中,最关键的是残疾人本人及其家属的信念。纵观历史和现实中许多优秀残疾人的成功经验,无不得益于家庭最初的精心呵护和反复鼓励。我们的领军人物张海迪。从小高位截瘫,爷爷坚持每天给她讲古老而神秘的童话,给她的脑海里填满绚丽、浪漫、迷人的画面,让她的思想自由展开无限美好、深广积极的遐想。曾经,她问爷爷为什么她的腿不能走路,爷爷说:“这是一个古老的传说,是女娲在造人的时候忽然狂风大作,有一个小泥人被雨水冲掉了双腿,这就是现在的她。”以后,当她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她总是这样开导自己“我是一个古老的传说,我要继续用坚韧和顽强书写传奇”。是呀,无论是先天不幸还是后天残疾,我们最重要的是要想方设法给予他们悉心的呵护,从根本上改造他们的思想,要让他们意识到我一次做不了两次做不好不要紧,只要坚持就一定能做好,相信自己一定会做好的。
每次面对残疾人及其家属,我总是反反复复灌输家人的鼓励和赞扬是他们战胜困难的关键。一定要把康复的目标放低,一个正常人看来很简单的事,但我们残疾朋友就要通过长时间的练习才行。为精神疾病的残疾人家人讲解精神和智力残疾的原因和治疗方法,使他们的家人走出迷惘。使精神和智力残疾人慢慢变得安静温和、听话合作;使肢体、听力语言、视力残疾人渐渐忽略自身某一部位带来的不便,充分激发其他器官的潜能,“避其弱,扬其长”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体能。
我们社区的张鹏飞,曾是一名运动健将,曾在厂内举办的运动会多次拿得长跑冠军。在一次意外事故中,下肢瘫痪,目前属于肢体残二级,给生活上带来了很大的不变,从一个生龙活虎的运动健将变成了残疾人。妻子选择了离婚,这给他沉重的打击,自己也接受不了这突然的变故。曾一度放弃了对生活的希望,后经社区工作人员及家人亲戚朋友的鼓励与支持,他开始努力寻找生活的出路,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经过一系列努力,他在家开了一家小型的超市。“超市”的开业,给他带来了不菲的经济收入,也带来了生活的动力。如今,他积极的对待生活,家中的面貌正逐步改善。
在此基础上,结合调查摸底的情况,把国家的各项优惠政策如康复、教育、就业、培训、帮扶等政策一一 “对号入座”,落实到最需要的残疾人身上,让他们增强前进的动力。
曾经,总认为,所从事的残疾人工作,解决的都是群众的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离街道党委的中心工作工作离得很远,不会引起领导和同事的重视和关注。现在想想:是不对的,只要倾心付出,努力工作,一切都是值得的。
关于中国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