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北京市延庆县永宁镇残联残疾人协管员王玉才
我叫王玉才,是一名肢体残疾人,现就业于延庆县永宁镇残联。在经历了种种人生磨难后,我凭着顽强、勤奋、严谨、务实、进取的精神,幸运的成为了残疾人协管员。在人生的道路中,我深深地体味到了人生最大的财富,那便是“笑迎困难与磨难”,惟有不断地去克服种种困难,才能够从中获益,才能够成就无悔、不凡的人生。
痛苦的童年
延庆县东部山区有一个四面环山的美丽乡村,叫南湾村。1957年5月17日,在那个大跃进“吃大锅饭”的岁月里,一个新的生命降临了,那就是我,我在家中排行老三。我的家是个大家庭,祖孙三代11口人,全靠父亲一人劳动,养活全家。在那个“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年代里,我的父亲渴望自己子女长大成人后,不愁吃、不愁穿、不愁花。
据母亲讲,在我三岁的时候,我得了一场大病,高烧不退,由于当时缺医少药,加之家里又没钱医治,所以只能听天由命。后来听医生讲,我得的是“脊髓灰质炎”,病魔没有夺去我幼小的生命,但却留下了终身的残疾。
自从记事起,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许多挥之不去的阴影——同龄的孩子没人叫我名字,嘲笑我、戏弄我、欺负我,但我却从不掉一滴眼泪,不向欺负我的人服软、求饶,因此我也养成了坚强的性格。
一个夏日的午后,我和两个小朋友在街上玩耍。那两个小朋友趁我不备时,将我摁倒在地,一个人骑在我的背上,抓住双手,另一个人则摁住我的双腿,逼着我掏钱买冰棍,倔强的我就是不答应,那两个小朋友气急败坏之下便打了我。事后,我忍着伤痛回到了家,父母见后,伤心不已,随即便找到了两个孩子的家长,孩子家长听闻后,狠狠地教训了自己的孩子,并当场给我道了歉。
母亲看着我一天天长大,不由自主地担心起我以后的生活。为了能够改变命运,在我不满七岁的时候,父母就把我送进了学校,那时同班同学中,我的年龄是最小的。
自食其力
自入学那天起,我凭着自己的刻苦努力与勤奋踏实,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由于在同学中树立了“威信”,因此从小学到高中,我一直担任着班长之职,从此再也没有人欺负我、蔑视我了!
自高中毕业走向社会那天起,我当过小学教师,做过会计,从事过乡村医生,还当过企业厂长,从事过养殖业、种植业。我干一行爱一行,做一行钻一行。
1978年,在延庆县“养兔数量效益”评比中,我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由于成绩优异,延庆县政府特奖励我一辆“永久牌”自行车。
在担任针织厂厂长期间,由于利润和效益在当地村办企业当中名列前茅,我特被评为“黑汉岭村先进党员”。更令我难忘的是,我被推选为第一届延庆县残疾人联合会代表、主席团成员,直至今日,已经连任五届。
作为残疾人,在家庭婚姻上更是经历了种种磨难,但我凭着一颗坚定的信心和良好的品质,终于博取了同村一个姑娘的芳心,我二人最终走到了一起。如今的我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妻子美丽、温柔、贤惠,从不嫌弃我身患残疾,膝下两个女儿也已经长大成人,对我们都非常孝顺。
命运的转折
2005年10月15日,是我终生难忘的日子。作为一名48岁的残疾人,我光荣的成为了一名残疾人协管员,这是我做梦也没想到的事情。屈指算来,我从事这份工作,已经七个年头了。作为延庆县第一批残疾人协管员,我感到非常荣幸与自豪。自参加工作的第一天起,我就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履行好协管员的职责,积极协助理事长把残疾人各项工作做好、做细,使残疾人感到镇残联就是他们的“家”,一个可以信赖、依靠的“家”。
残联工作方方面面、千头万绪,涉及康复、教育、就业、扶贫等方面。我除了日常工作外,还负责发放贫困残疾人补助金。在发放的过程中,我发现有十几名残疾人总是不能及时来领取,通过了解情况才得知,这些人有盲人、孤寡老人,还有常年卧床不起的病人,而且他们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在掌握基本信息之后,我便利用休息时间,亲自把补助金送到了他们的家中。
有一个特殊的家庭,哥仨全是盲人,老大李仲华,老二李仲田,老三李仲富,人称“李氏三兄弟”。以前,哥仨都是走七八里路到镇残联来领补助金,非常不方便。自我负责这项工作后,我每次都会主动把钱送到他们家里,而且每次都会让他们的亲属当场清点、检验。
2006年初,在走访调查残疾人家庭生活状况过程中,我发现了这样一个家庭:全家五口人,老俩口已年过七旬,男的叫王珍,女的叫郭秀琴,常年瘫痪在床,儿子王利银三十出头,就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干不了重活,连五十斤的柴都背不动。王利银妻子闻素丽是个智力残疾人,还有一个一岁多的小儿子和他们相依为命。王利银作为家里惟一的“顶梁柱”,整天愁眉苦脸、唉声叹气。如何帮助这样的家庭,是我每天思考的问题。于是,我把这个家庭的情况写成了书面材料,向领导作了汇报,建议为他家申请“临时救助”和“辅助器具”,因情况属实,领导和我一起把救助金与辅助器具送到了他们家中,并及时与镇民政沟通、协调,为他们全家申请、办理了低保。
因王利银父母瘫痪在床,常年吃药,仅靠低保金远远不够日常开销。通过了解,我得知王利银以前学过面点,但由于缺少资金,因此始终没有开办“早点摊”。根据王利银的实际情况,我及时与县残联取得了联系,为他申请了2000元的扶持金,并帮他开办了一个“早点摊”,做些油饼、炸糕等小吃。由于王利银腰腿不便,我再次向县残联申请了4000元钱,帮他买了一辆电动三轮车。
如今,王利银家庭经济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人们再也看不到他过去那副愁眉苦脸的面容了。
初露锋芒
我平时爱看书,自学过二胡、笛子、唢呐、快板,高中毕业后,村里组织文艺活动总是少不了我。十几年来,村里的春节花会表演大多都是我组织的。我曾自掏腰包交报名费,组织村内妇女参加了县里的元宵节秧歌大赛,并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
自来到永宁镇残联工作以来,更是激发了我的创作热情。2010年在县残联的推荐下,我第一次参加了“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第五届残疾人文艺汇演”,我自编自演的快板《我爱延庆山河美》获得了三等奖。2011年,我又成功地组织了“永宁镇第一届残疾人文化周”活动,我编写的群口快板《残疾人政策就是好》、诗歌《我的心里话》,受到了观众的好评。
我没有烦恼,只有快乐,没有悲观,只有自信。我把毛主席的诗词“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鞭策着自己。
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我始终做到持之以恒、不骄不躁,乐观、自信、务实、进取,因此赢得了一方百姓的称赞。虽然没有做过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我始终怀揣一颗平常心。只要能给残疾人带来欢乐、送去温暖,我就感到非常的欣慰、幸福、自豪……
关于中国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