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北京】挥笔传播爱

2012年09月14日 来源:中国残疾人网

作者:北京市石景山区残联  刘会生

每当想起我从一名报社记者到一名残联工作者的快乐转身,想到在角色转换中,从不情愿到热爱这份工作,从力不从心到干出一番成绩,成为传美播洒爱的残联工作者。我便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辛弃疾的那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在北京举办奥运会、首钢搬迁大背景下,2004年9月,己过四十的我,在红红火火的残疾人事业呼唤下,从《首钢日报》来到石景山区残联,成为残联工作战线上的一名新兵。

刚介入残联的工作,就承担宣传工作,为媒体撰稿,营造扶残助残的氛围。虽然,我有一定的写作基础,但感到有些力不从心。一是对残疾人这个特殊群体知之甚少,在与他们交朋友,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上遇到了难题;二是不熟悉政策法规,不知如何为他们分忧解难;三是扶贫、康复、就业、维权等工作千头万绪,我真不知从哪儿入手。畏难、困惑使我每天心神不安,有时甚至吃不下饭、睡不觉。

正在这时,周围残联工作者为残疾人事业呕心沥血的精神鼓舞了我。当石景山区残联发展时期,由于人手紧,每开展大型活动不仅要每个人加班加点,还要让家属放弃休息时间助阵;为了与残疾人交流,一些同志四、五十岁了还要学手语,还要揣摸残疾人的喜怒哀乐,还要与他们交流、交心。更令我感动的是区残联领导一遍又-遍的为我改稿,手把手地交我如何写出残疾人的真情实感。市残联的同志每次到残疾人家中慰问都是到最穷、最边远、楼层最高的家庭,有些领导同志腿脚不方便,但他们全然不顾。残联工作者们所作的工作虽然没有轰轰烈烈,但他们对残疾人事业的热爱,对残联工作完美的追求,深深打动了我,使我立志要以媒体为媒,利用我手中的笔做好我承担的残联工作。在他们的帮助下,通过一段的学习实践,我对残疾人的了解从一知半解到较全面系统,对残疾人就业、康复和维权等工作也开始从知之甚少到较全面掌握;更主要的是我的创作激情开始激发出来。

一次,在与从事残疾人音乐普及工作的张老师交谈时,他对残疾人的独特见解点拨了我。他说:“残疾人虽然身体残疾,但他们之中蕴涵着美丽,就看你有没有这个眼力。”他的话使我找到了创作的灵感。我们宣传残疾人事业,写残疾人,歌颂他们就是要向社会和世人展示他们自强自立的美,展示残疾人事业的无限生机。因此,要写好各种体裁的文章必须善于发现他们的美,展示他们的美,传播他们的美。

肢残人陈雁洲两腿虽然不能走路,但他的两只手却能化腐朽为神奇,将饮料、啤酒等易拉罐皮拼接起来做成栩栩如生、具有立体感的特种工艺品画,他的自强自立精神感染了我,使我产生了创作灵感,写出了《易拉罐皮画很精彩》的通讯。在奥运会前,他又用500多个易拉罐制作出“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大型易拉罐工艺品画,并于6月18日捐赠给北京奥组委。作品以大红色丝绒布为底,上镶有用彩色易拉罐皮制作的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会标;在长城和祥云图案的映衬下,中央镶着“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十个银色大字。字上精细地刻有56条龙,表达了中华56个民族的儿女对北京奥运的祈盼。这件事使我感到:小陈人虽然残缺,但也是有力量的,经过不懈的奋斗,战胜因残疾带来的不便,创作超越自我的环保艺术作品。因而,“形体的残缺”不等于“艺术的残缺”,有时恰恰相反,“形体的残缺”反而会造就“艺术的完整”。我抓住这一线索深入采访,写出了4000多字的《坐在轮椅上十五载创易拉罐画,56条龙献奥组委表残疾人心愿》的长篇通讯发表在《中国残疾人》杂志2008年第九期上。

从2004年到现在,我先后在《北京日报》《北京晚报》等媒体刊稿256篇,《中国残疾人》杂志刊稿38篇,《挚友》刊86篇。在电视、网络、报刊等各种媒体上,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了残疾人事业和残疾人自强自立精神,传播了残疾人的美,传播了残疾人工作者的美,传播了残疾人事业的美。

八年风雨路,八年助残情。我写作的文章不仅传播了残缺之美,更是播洒了爱的火种。《易拉罐皮画很精彩》的报道不仅引起了社会关注,更是改变了被报道者的生活。市区残联领导的关注慰问使他一家的生活改善,在五年的时间内,他的邻居、老红军、北方工业大学的学生等社会各界人士共为他送罐达2万个,促进他的易拉罐皮画事业,北京复生医药科技开发公司的杨培洲大夫和南京的一家医院为他治好了危及生命的褥疮。更令我没想到的是一位女网友看到他的事迹后主动看望他,并对小陈产生了爱慕之情。

社会各界的助残行动感染感化了我,我也从2004年开始,拿出一部分稿酬分享给我笔下的残疾人。8年来,每周在温馨家园为残疾人义务按摩的马惠景;中残联评选的社区残疾人优秀工作者桑佩燕;温馨家园大能人田光辉、付莉;以及插花大王、美容能手、编织巧娘都在我的笔下广为传播,并改善了生活,有的还实现了梦想。

近山识鸟音,近水懂鱼情。随着在残联工作时间的延续,我越来越感到:残疾人自强自立,战胜残缺,与健全人一样工作、学习和生活就是一种美。做为一名从事宣传工作的残联工作者要用慧眼发现残缺之美,用笔呕歌残缺之美,借助媒体传播残缺之美,播洒残联工作者的爱,播洒全社会对残疾人的爱,促进残疾人事业的创新发展,做了一个无愧于时代的残联工作者。

版权声明

  • 中国残疾人网站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中国残疾人网站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中国残疾人网站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将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将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中国残疾人网站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中国残疾人网站的授权。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残疾人网站)”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中国残疾人网站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10-84639477 邮箱:chinadp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