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残疾人朋友:
我是北京的一个靠双拐走路的残疾青年。命运把我们连在一起。现在,你们遭到洪水的袭击,刀口上又撒了一把盐。我们都是先天和天灾的不幸儿。但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又都是社会主义的有幸人。1971 年,南京部队和几家地方医院,热心为我治疗了小儿麻痹后遗症。二十年后的今天,你们遭到了罕见的水灾。我深深体会到人在困难时的痛苦,最需要人们的理解尧同情和支持。我就是在政府和社会的关怀和支持下,开办了一个书亭,走上了生产自救的道路。我为你们举办了义卖活动,广大读者看到我书亭上挂着“为灾区残疾人义卖”的横幅,纷纷前来买书……
现在,我把义卖书刊的500 元钱寄给你们。我知道这一点钱是微不足道的。但愿能把我们的心连接起来,手拉手奋战洪水,重建家园,在社会主义阳光普照下,朝着我国二十一世纪的宏伟目标前进!
宋菲菲
北京东城区六铺炕一号楼203号
1991年7月20日
在东城区六铺炕,我们找到“菲菲书社”,见到了手拄双拐的宋菲菲。“我们代表灾区人民感谢你!”我们握住他的手。
“社会给了我很多爱,我应该回报社会,回报人民。”
这是一个文静、腼腆的青年,宽宽的前额,白皙的脸。他指指书亭说,“菲菲书社”四个字,是张爱萍亲笔题写的。价值2000元的铁木结构书亭,是河北省一个工厂制做的,分文不收。北京各出版社,新华书店都给予优惠批销价格,他们说这是对残疾人的感情补贴,是政策性照顾。工商部门减收一半管理费,税务部门全部免收所得税。就是停在书亭门口的三轮摩托车,都是重庆嘉陵机器厂,多次专程到他家中听取设计加工意见,最后用汽车运送到他手边的……他说得很动情,又拿出他的日记,那上面记述了无数个不知姓名的亲人,在风雪天,在他的手摇自助车途中有了故障的时候,在道路出现障碍的时候,解放军、民警、过路的行人……都向他伸出帮助的手。
在北京市个体工商户中,菲菲书社是举行赈灾义卖的第一家。那一天,宋菲菲拄着双拐,带着他的爱人和四岁的儿子家家,站在“为灾区残疾人义卖”的横幅下。挂横幅的时候,周围卖西瓜的、卖冰棍的、修鞋的、上班的行人,纷纷跑过来帮忙。一时间,这小小的书亭成了北京各界群众向灾区奉献爱心的一个场所。
一位六十多岁的退休老人,买了50多元的书以后对宋菲菲说:“我在单位已经捐了款,今天通过你这个窗口向灾区人民再表示一点心意。”总参一位军人买了一摞书,执意要多付一
倍的钱,代他转给灾区的残疾人。一个名叫娇娇的4 岁小朋友,买了一本《世界童话名著精选》,一边伸着小手交款,一边说:“我也要做点好事。”一周的义卖,营业额超过正常时的一倍。
(《昆仑》杂志报告文学特辑,王苏红、王玉彬两位作者为作家)
关于中国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