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野狂人为菲菲书社
六铺炕街头,有间书屋:高两米,宽两米,长也两米。书屋顶上立一匾额写着“菲菲书社”四个遒劲的大字,此乃张爱萍将军手迹。
书屋售书的小窗口,长年露出一张白净的面孔,那自信的神态尧会心的微笑尧彬彬有礼的举止,还有那副阔边茶色近视镜,都显示出他高雅之中又很充实。若不是小屋内的那副拐,停在屋外的手摇车,你绝不会想到这个仪表堂堂的小伙子是一位残疾人。 他就是书屋的主人——宋菲菲。
他爱笑,笑得雅致、真诚。有如山涧小溪的水声,悦耳,也悦心。
他6岁那年,得了小儿麻痹,艰难地读完小学后,就在家看书。有一段时间他常去北京图书馆,可不久就不去了。因为他遗失了一本书,不仅被罚款,还受人家白眼。
此后,他常上街头书摊,挑一两本书,付点租金。一天,他忽生念头,不妨办个书屋,可阅书,可谋生。经几天谋划,几天筹款,几十天驱动手摇车的奔波,争得各方大开绿灯。
1984年3月15日,他的书屋开张大吉。平地里冒出的书屋,引来众人光顾。菲菲忙得汗流满面,脸上却始终挂着优雅的笑。无论男女老少,穿着洋土,每逢你问书尧买书尧闲翻书,他都笑答,笑售,笑口常开。
宋菲菲天性热情。自打办起书屋,每有好学的读者,急需这书、那书,找上门来,他都斯文地笑笑:“我帮你找。”笑后绝不食言。
有位从事旅游工作的姑娘,就那么找到他,姑娘正学英语,急需一本英语书。她转过7 家书店,也失望过7 次。望着她那焦急相,菲菲又那么笑笑,那么答应。
次日,菲菲摇车跑了 5 家书店,又去了出版单位要要中国新闻社,书已全部订出。看着菲菲架着双拐过来,雅气地笑着请求“调剂”,管发行的老杨翻箱倒柜,终于“调剂”出一本。
如是几年,菲菲的一些读者渐成朋友,且由十而百,日渐增多。如今,竟达千人。
有客问:何以至此?菲菲面红,仍旧挂着优雅的笑:“社会以恩爱之心赐惠于我,我以感恩之情报效社会。”
菲菲的书屋虽说两米见方,但或一两天,或三五日,便有个把外乡汉子,提只大提包,叩开店门。“我这有几本好看的,卖得特快,一上架就光。”来人两眼发亮,捻动着拇指、食指,“赚头也大,半儿劈,怎么样?”不用看,菲菲就能猜出:一定是违法书刊。“不要,一本不要!”菲菲破例没有笑,却显得更加文雅。来人纳闷:“前边书摊都要了,你怎么……”
“不怎么,这是菲菲书社。”从他那斯文的声调里透出力量,不容辩驳。于是,来者退去。
四年来,菲菲不知“接待”过多少这样的来者。他们一个个乘兴而来,败兴而去。全如过眼烟云,没有使书社染上一点污浊。
只有菲菲那文雅的笑,时常于那小小的书屋,陪伴着千百位读者……
(《北京青年报》石威 晓园1988年7月19日)
关于中国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