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在线阅读 > 《霜叶舞秋风:盲人徐白仑八十自述》 > 正文
徐白仑,1930年生,江苏宜兴人。1955年从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毕业后,分配至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抱着满腔爱国热情投身祖国建设事业。
其父徐铸成是全国著名报人,先后主持《大公报》、《文汇报》笔政,在抗日救亡、民主建国中,在敌伪和蒋介石政权迫害下,追求真理,仗义直言,1957年又被毛泽东钦定为“右派”。
徐白仑受父亲牵连,被打入“另册”,含泪沉浮于苦海之中。“文革”期间,被列为“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受宠若惊,拼命工作,终因医疗事故,双目濒于失明,年方41岁。
为了体现自身价值,开始弃工习文,历尽了艰辛,克服了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以后,终于在十年后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以后陆续发表了童话、寓言、诗歌、科幻小说达十余万字,作品曾被收入《当代童话选》和《近代寓言选》。
正当严酷的命运似乎向他露出一丝笑脸时,在中科院从事生物化学研究的妻子心力交瘁,积劳成疾,1983年发现患晚期肺癌仅仅8个月后就过早地离开了人世,年仅52岁。
徐白仑在家破人亡之后,整日以泪洗面,经历了整整一年的痛苦与彷徨以后,痛定思痛,推己及人,决定以余生去帮助那些比他更为不幸的盲童,希望他们每个人都能生活得有价值。
一个在妻子筑就的温馨港湾里生活了14年的55岁盲人,衣衫褴褛地走向尘世,祈求社会的信任和帮助,希望能让他为盲童尽一些绵薄之力,其困难可想而知。
他以无私无畏、锲而不舍的精神,终于在1985年创办了中国第一份属于全体盲孩子的盲文双月刊——《中国盲童文学》,并免费向全国盲童赠阅,至今已坚持了22年,成为陪伴一代又一代盲童成长的良师益友。
1986年、1989年、1991年,先后以“祖国处处有亲人”、“平等回归主流社会”、“民族团结”为主题,联合社会力量,在北京、青岛、内蒙古举办了3届“全国盲童夏令营”,1988年在北京举办了“全国中学生智力竞赛”,这些都填补了中国特教事业的空白,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受到巴金、叶圣陶、冰心、夏衍、吴运铎等名人的赞许,以及得到刘伯承、康克清、邓朴方、李源潮、顾秀莲等领导的大力支持。
在与盲童广泛接触的过程中,徐白仑惊讶地发现,当时盲童的入学率仅为3%,盲孩子更为需要的是教育。于是,他和现在的妻子纪玉琴抱着“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决心,于1987年开始从事中国盲童教育事业的改革,先后在山西、江苏、河北、黑龙江建立了盲童一体化教育试点,由康克清同志定名为“金钥匙盲童教育计划”。教育改革试验将国际先进特教理念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力求探索一条尽快普及视障教育的道路。1990年经国家教委、中国残联共同召开的全国经验交流会鉴定,肯定了这项实践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决定在全国推广,定名为“随班就读”,从此为中国的特殊教育事业翻开了新的一页。
自1996年开始,徐白仑和妻子纪玉琴从国外引进资金,邀请国际著名专家指导,先后在广西、内蒙古实施“金钥匙工程”,帮助贫困地区大面积、高质量地迅速普及视障教育。在取得成熟经验后,他们又在陕西、黑龙江建立“金钥匙工程示范区”,累计帮助了5000余名视障儿童入学,取得了涵盖我国西南、西北、华北、东北广大地区的成熟经验,被国际誉为“金钥匙模式”。现在他们正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残联、国际克里斯多夫基金会资助下,总结经验,出版专著,向更大范围推广。
徐白仑先后两次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党员”,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北京市劳动奖章”、“宋庆龄樟树奖”、中日联合颁发的“后藤育儿奖”,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授予徐白仑“有杰出贡献的儿童工作者”称号和“热爱儿童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表彰徐白仑在教育研究和创新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于1996年在日内瓦召开的世界教育大会上,授予他“夸美纽斯奖”,成为我国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关于中国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