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萌发为残疾人写一本书的冲动——我看过写留守儿童的,写空巢老人的,写农村变迁的,写城中村命运的各种书卷,却没有看到一本关于残疾人的纪实性作品。
定了目标,我开始奔波。十个省市区,数万里路程,用出差的间隙,假期的空档,旅行的顺道,朝辞夕归的赶路,与一个个从未谋面的人见上,访谈,录音。每次回来,录音倒进电脑,我不敢动笔,反复听,反复听,回味我们的谈话,谈话的场景,交流地延伸,语气的跌宕,泪眼的重现。两小时谈话,五六次回放,三四天枯坐,眉头深皱,叹息沉重。三年中,我渴望坐在书桌前,每一遍倾听,意味着又走近了他们一点。我又害怕打开电脑,有打开就有关闭。屏幕陷入黑暗的一刻,声音和文字都不见了踪影。因为在夜晚,虽然窗帘厚重,我依然想象出外面华灯绽放。我静静地坐着。我的脑中会一片空白,我会问自己跑这么远的路,写这么多的字,于我采写过的残疾人到底有什么意义。于是我强烈地怀疑自己。也许,怀疑自己是给自己最好的“云南白药”。
古往今来,钟情于文字的人似乎一直在追寻两件事。一是“爱”,二是“知道”。因为“爱”,风雨兼程;因为“知道”,风餐露宿。
地球是圆的,世界却是平的,宛如一面镜子。镜子给我们抖了一个包袱,它本身并不会发光。这是镜子的本质决定的,不怪它虚伪,它只能在明亮和黑暗间做单选。把镜子放在黑暗中,它的模样就是黑色。我们要做的是,给镜子光明,给这个世界光明,给我们自身光明。
想带着感恩之心,向接受我访谈并坦露心声的每一位残疾人朋友致敬,尽管,由于可以感知的原因,部分人名、地名我做了文字处理。
作者简介
庆祖杰,男,48岁,现任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副院长,研究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从事特殊教育工作27年,发表多篇关于特殊教育和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专业学术论文。创作有以反映聋人生活为主题的长篇小说《来言》,出版中短篇小说集《彼岸》。历时三年,奔波十一省份,面对面访谈残疾人及相关人员二十余人,创作长篇纪实文学作品《你不知道的世界——带你走进残疾人》。
关于中国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