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网站首页

中国残疾人艺术馆在线

展区

展赛回顾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残疾人艺术馆 > 展赛回顾 > 正文

无视觉绘画项目

2020年07月03日 来源:中国残疾人网

文 张和勇

我企盼的盲人作品能出现一种自然的“盲态”,就是能摆脱画画、写字的常规套路和形象束缚,按照盲人对色彩、形象独特的认知去表现,创作时不把视力障碍看作绘画的障碍,而是当作真正走向自由绘画的途径。

我两次被中国盲文出版社邀去做“全国盲人美术、摄影大赛”的评委,每次都会看到一些很好的参赛作品,尤其是工艺美术类作品最为突出,弄得这类作品的主评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胥建国评到最后,都要向其他评委求救,他实在不忍心放弃一些不错的作品,只好拉我们几位一起去充当“恶人”。

DK5A1235.jpg
葛延军作品 40cm×50cm

我主评书画类作品,这类参赛作品中国画居多,题材大多是传统的梅兰竹菊,偶有山水,人物画很少见,还有一些盲校学生在课堂里画的红花绿叶的小图,画法简单拙朴,也有不少书法作品参赛,水平都不算高。总体感觉两届大赛的参赛作品水平一般,没有多少新意。工作人员告诉我,参赛作者大多数是有一点微弱视力的人,作画时他们把脸贴在纸上才能找准确下笔的位置,因此,他们画画写字都有一个特点:书法力求规整端庄,能把字形笔画写准了位置就行,还顾不上用笔章法之类的事,更上升不到气运生动、虚实相兼的美学层面。绘画也力求形似,以模仿健全人作品为标准,至于被模仿作品的水平如何,参赛者恐怕也难辨别,不然,就不是这样的结果了。从这些作品来看,大多像是作者跟自己的眼睛较劲的产物,显然是无法与健全人的作品相提并论的,最多得到一句同情的赞许:“真不容易。”

DK5A1244.jpg
耿艳杰作品 40cm×50cm

DK5A1246.jpg
王志伟作品 40cm×50cm

DK5A1255.jpg
马红凡作品 40cm×50cm

DK5A1252.jpg
李家昂作品 40cm×50cm

DK5A1240.jpg

谢建修作品50cm×50cm

DK5A1257.jpg
史晨龙作品 40cm×40cm

每当面对盲人的作品时,我难免会联想到印象派画家莫奈的眼睛,也会想到中国画家黄宾虹和张大千两人的眼睛,他们都是晚年因患白内障几近失明,其中张大千还因受伤导致一只眼睛彻底失明。眼疾造成了视线模糊,也产生了对客观物象不一样的认识,由此导致他们在艺术上出现更高一层的变法。从这个角度来看,三位大师的艺术成就多少要感谢一下他们在世时为之烦恼的眼疾。

其实,我企盼的盲人作品能出现一种自然的“盲态”,就是能摆脱画画、写字的常规套路和形象束缚,按照盲人对色彩、形象独特的认知去表现,创作时不把视力障碍看作绘画的障碍,而是当作真正走向自由绘画的途径。在表现过程中,虽然无法进行视觉中的画面掌控和调整,即兴形成的偶然视觉效果,却能体现出盲人对形象理解的真实心态,每幅作品成败的偶然性要大于必然性。


DK5A1230.jpg
史科阳作品 40cm×50cm

DK5A1221.jpg
民举作品 40cm×40cm

DK5A1218.jpg
秦建峰作品 40cm×50cm

DK5A1260副本.jpg
民举作品 40cm×40cm

DK5A1234.jpg
常志作品 50cm×40cm

DK5A1259副本.jpg
马征浩作品 40cm×50cm

我问过几位上盲校的青年人,“画过画吗?” “没有。”“想过画画吗?” “没有。”“为什么?”“没见过颜色,也没有形的概念。”没有色和形的概念,不就是没有约束,可以用心自由地去画画吗?于是,我产生了让他们绘画的冲动,先找到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几位盲人演员:“你们熟知乐曲,心中有节奏和韵律,我们一起画一次画好吗?” 几位盲人演员有些茫然:“那就试试吧。” 我知道让盲人用毛笔画水墨画触摸感不强,宣纸也经不起他们反复涂抹,油画布结实,又有边框,而且油画颜料黏稠度大,盲人容易掌握。

DK5A6013.jpg


DK5A6016.jpg
在老师的帮助下,盲生用“感觉像牙膏一样”的颜料进行创作。

最重要的工作是用一切可以比喻的语言告诉他们什么是颜色,“红色就是你觉得暖暖的温度,温度越高越红,温度降下来是桔红,蓝色是冷冷的、有点忧郁感,绿色是春天的颜色,是树叶、蔬菜的颜色……”,当我把准备好的油画笔放到盲人手中,立即被拒绝了,盲人说:“我用笔没感觉,找不准下笔的位置,还是用手吧。”我和几位志愿者给盲人当助手,根据要求负责往他们手上挤颜料,但决不去干涉他们画什么和怎么画,一切由他们决定。盲人用手精心比量着画框,触摸着自己想要用手落下色彩的位置。 “给我一点黄色吧,不,河水是什么颜色?”每次伸手要一种颜色,都揣摩再三,“听说太阳周边会发光,是什么颜色?给我来点。” 几位年轻的盲人演员第一次画画,第一次用手在画布上涂抹出了色彩,他们体会着涂抹的快感,不刻意、不做作,画布上留下奇妙的色彩组合和线条,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表达,他们却无法看到自己的成果。我们用常规的艺术标准去审视这些作品时,并不是每一幅作品都令人满意,但却能从作品中看到盲人演奏出的色彩乐章。

DK5A6372.jpg

DK5A6400.jpg

DK5A6356.jpg

DK5A6363.jpg

DK5A6365.jpg

DK5A6379.jpg

DK5A6382.jpg

DK5A6386.jpg

DK5A6390.jpg

2014年6月,我和几名工作人员去了河北省平乡县孟杰盲人学校,在那里组织了60名盲生进行一次更大规模的无视觉涂画。盲生们在好奇、兴奋、胆怯中接过了画布框,按照我的要求和讲解,他们知道了要用一种像牙膏一样的颜料,去画心中最美的东西。盲生们在老师和工作人员的帮助开始了他们人生的第一次绘画,有人儿时曾有过一定的视力,用残存记忆努力去画一些有形的东西,有人涂抹两下后突然有了兴奋感,双手粘满颜料有节奏地击打画布,有人用手指蘸上黑色在画布上不停地画圆圈,一遍一遍,直到画布变成了黑色,留下指头拖出的线痕……

从古至今,绘画就是把具象的东西再现到平面上,虽然中间融入了画家的情感和技巧,但还是从形象到形象的转换,即使是西方人搞的那些抽象派也是如此。盲人是没有形象和色彩的感觉,他们只能把听觉、嗅觉、触觉、味觉所感知的东西理解为形象,通过这样的涂画机会表现成为视觉,这是把一种东西转变成另一种东西的创造,这种创作最突出的特点是把人的思想和情感推到了首位,成为艺术创作的主体。(本文选自《华夏美术 第一辑》 2014年华夏出版社出版)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