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网站首页

中国残疾人艺术馆在线

展区

艺术论坛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残疾人艺术馆 > 艺术论坛 > 正文

当绘画遇到摄影

2014年09月29日 来源:三月风
(文/张和勇)常听到有人在看画时赞叹:“画得真好!像照的一样!”这话透着人民大众的质朴气息,算是一种赞扬,也代表了一些人的欣赏习惯和水平。如果这种话放在美术圈里说,不算骂人也是贬人。要知道,近百年来东西方艺术家都在忙着“标新立异”,谁都不愿意做自然的“复印机”。再说了,画家们都觉得自己比摄影家更有文化的尊严感。既然有人欣赏“像照的一样好!”的东西,那为什么还要画呢?用相机拍摄不是更简便、更真实吗?这个简单的问题让美术界纠结了一百多年,至今没有一个头绪。

绘画与摄影都是用视觉形象在平面上传达信息的艺术方式,绘画发展历史悠久,人类没有创造文字前就学会了涂画,甚至涂出了一些让后世望尘莫及的作品。绘画有欣赏价值,但同时还有记录历史、歌颂历史和传播历史的功用。仅从记录的功能上看,摄影术诞生之前,绘画是独一无二的平面形象记录者,没有谁能动摇它的地位。然而,摄影术诞生后,绘画原先所具有的优越性和功能就被挑战了,让许多画家陷入惶恐状态。

1839年法国科学院宣布了摄影术诞生,这个殊荣落在了一个叫让•达盖尔的舞美设计师头上。其实,早在十七、十八世纪,西方画家为了获取客观物像精准的造型和透视关系,常用一种叫“暗箱”的东西,通过“暗箱”上的一个针孔,利用光学原理把影像折射在“暗箱”的玻璃上进行描画。后来,有人尝试着用银版显影的办法把“暗箱”折射来的影像固定住,让•达盖尔就是这群人中最出色的集大成者。

摄影术诞生不久,欧洲古典主义绘画的最后一位大师安格尔就愤愤不安了,他不屑摄影所呈现的黑白影像,针对当时法国政府把摄影当作艺术一事坚决地抗议,他说:“艺术作品产生于智慧以及对艺术的学习,照相永远无法与之相比。”西方人在绘画上恪守造型的技术准则,也就是写实的技术手段,而摄影术的诞生恰恰挑战了西方人在绘画上的造型技术准则,西方人苦苦磨炼的绘画技能却被照相机轻而易举取代了,画家们产生畏惧与惶恐是难免的。

面对这种惶恐,与安格尔同时代的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罗瓦却不那么悲观,这位32岁就创作出《自由引导人民》作品的画家坦然说出了摄影的好处:“我热情地、不知疲倦地观看这些裸体人物照片,我观看它们时所学到的东西,远远超过涂鸦者‘创新’所教给我的。”同时,对那些依样描摹的画家毫不客气地批评道:“他们不把照片作为参考,而是作为自己的语言。为了画得像,他们想在绘画中不花太大的力气,在一开始就用纯粹机械的办法取得效果。他们愈模仿银版照片,就愈暴露出他们没有能力,他们所有的作品不过是一种冷冰冰的翻版。简单地说,他们变成了依靠另一种机器的机器。”

他的艺术观念影响了后来的印象派画家,推动了绘画在现实主义题材和表现方法上的进步。那些比他年轻的画家们走进大自然,使用粗犷的笔触、厚厚的颜色涂抹画布,在表现光的真实性和丰富性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他们是因为摄影的出现而选择这样的绘画方向吗?我无从下一个准确的判断,至少有一定的关系。从二十世纪开始,在反传统的思潮中,绘画进入了一个变革的爆发期,立体派、野兽派、达达主义、波普艺术等等形式交替出现,以抛弃视觉的真实为己任,西方绘画与摄影走向了两个不同的方向。

中国绘画从一千多年前就明确了自己的方向,没有走西方那种追求视觉真实的道路,而是走了一条寻找心灵真实的浪漫之路,取客观之境写胸中之意,在技术上注重来源于汉字书法线的运用。二十世纪初,西方写实油画大规模传入中国时,引起的波澜要比摄影大得多,甚至后来有一时期中国画被怀疑是否有存在的价值。然而,当西方人在当代艺术思潮中碰撞了一百年后,一些人似乎找到了一种体现情感、重技巧、寻境界的艺术创作法宝,苦苦钻研进去,才猛然发现早在一千多年前中国人就已经做得很成熟了,于是,有人发出了中国人最愿意听的声音:“真正的艺术在东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