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网站首页

中国残疾人艺术馆在线

展区

艺术论坛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残疾人艺术馆 > 艺术论坛 > 正文

眼前的风景

2014年07月10日 来源:中国残疾人网
编者按:早些年有人去西藏或其他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拍摄,刚开始大家觉得新鲜,拿回什么样的照片都觉得不错,后来中国大众旅游的足迹踏遍了那里,才发现这些“摄影家”的作品只是“到此一游” 。

文_张和勇

立夏第二天的下午,我在大理古城闲逛,不时抬头遥望一下耸立在古城背后的苍山,视线中的画面虽然没有洱海映照的灵透,却让古城显得多了几分厚重。云团从山后横躺着涌出来包裹着山峰,让你无法看到山顶端的样子,第二天依然如此。

早饭后,我与几位好友同行登苍山。索道把我们从阳光灿烂的山下送到了山上的那云团里。走出索道车厢,一股寒气瞬间让每一个人后悔穿衣太少,哆哆嗦嗦抱紧了自己,好在山上有出租羽绒服的,赶紧裹上一件。山上是什么样子?山顶在何处?全然看不见。登山的人不多,沿着回绕起伏的木栈道往山上走,云雾里不时传出一声抱怨:“冻死了”“什么也看不见”“没法照相”“听说山顶上有一个天池”  我没去多想,来了就往上走走看吧,随遇而安,这是我到任何地方的心态。

山上的风不是很大,放眼远望,能见度不足百米,云雾把眼前的一切变成一片冷灰色,木栈道两旁的树不高,一些新生的嫩叶,在墨绿色的老叶映衬下显得特别的娇媚,裸露在布满了青苔的岩石上的树根,纵横延伸数米,如巨蟒盘石看着眼前的景致,我反而有些兴奋,用一个广角镜头,边走边拍。朦胧中的物像如同海底的奇观,有被水覆盖着的柔润,原本是斜坡上的几株杂树,此时也有了层林尽染的水墨画效果,产生出动人心弦的美。浓雾中又有人从山上迎面走下来,看见我就说:“什么也看不见”,我礼貌地应一下:“哦”。不经意间用相机把他们遗憾和寒冷的样子拍下来。

登山不久,一同来的人开始有高山反应,只好返回索道站。我继续前行,走到一个木房子休息处,里面有食品饮料在售,一个戴眼镜的中年男人是服务员,我要了一杯热咖啡,问中年男人:“这里海拔有多高?”“3620。”  这男人的普通话说得不错,话匣一打开,他接着说:“这里二十天前还下了一场雪,你要是晚一个月来,山上的杜鹃花就开了。”这句话看似友好地与我聊天,实际上是告诉我,你来得不是时候!现在既没有苍山雪,也没有杜鹃红,我当然不想去应和他,只是笑着对他说:“今天是欣赏云雾的好天气。”

走出木屋,天变得更加阴暗,门口一排木制的桌凳,也在浓雾中层次分明,离我最近的那张桌面上的树纹清晰可见,不远处的桌凳渐渐看不清了轮廓,按下快门,几张不起眼的桌凳也就成了我相机中的风景。接下来,几片碎石、一棵枯树、几枝新发的嫩叶都在我的视线中彰显着苍山的灵性和岁月的痕迹,成为我的相机捕捉的对象,这些在平时人们看不上的东西,被浓雾包裹着推到了我的眼前,一下子有了视觉的美感和生命的温暖。走到游人无法前行的地方,立着一个牌子:海拔3980米,旁边挂了几幅阳光下的山顶照片,红花绿树,算是漂亮,却没有眼前景色的含蓄和个性。

时下,喜欢摄影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买了高档的专业器材,不辞辛劳地去拍照片,这是现代人生活的一个好现象,我常说,摄影既是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一项很好的健身方式。我接触过多位年过半百开始喜爱摄影的人,到处跑着拍摄,拍了十多年,几乎没拍出一张像样的作品,却把身体练得很棒。还有一些人,甚至是一些职业摄影人喜欢往远处跑,以艺术创作的态度和标准去拍摄,他们不屑眼前的生活,喜欢去寻找别人的“风景”,走得越远越好,花大量的时间和经费去猎奇别处的风景和别人的生活,蜻蜓点水式地创作,甭管拍摄水平如何,炫耀的是我拍到了别人不便拍到的东西。早些年有人去西藏或其他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拍摄,刚开始大家觉得新鲜,拿回什么样的照片都觉得不错,后来中国大众旅游的足迹踏遍了那里,才发现这些“摄影家”的作品只是“到此一游” ,再现了别人生活的一点表面现象,根本谈不上思想性和深度。与此相比,如果用艺术的标准对待创作,我很想借来苍山上的浓云厚雾遮挡一下那些艺术家们“高瞻远瞩”的眼睛,收一收放浪的目光,认真看看各自眼前的生活,也许能创作出更真实、更生动的作品。

眼前的风景要主动去欣赏。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