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谱系孩子由于社交和言语障碍,常常会出现诸多适应不良行为,这些行为的背后往往隐藏的是他们的某种需求。本期介绍一名孤独症谱系孩子“总是推人”的适应不良行为,并邀请相关专家对这种行为的成因和干预方法进行解析与指导。
洪晔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心理科心理治疗师(中级)
中国心理学会 注册心理师
文_洪晔
【家长来信】
我的孩子叫奇奇(化名),今年5岁了。他是一个精力旺盛的孩子,从小脾气很倔。他上过半年普通幼儿园,在班里老是乱跑,不跟别的孩子玩儿,老师管也不听。我们也尝试跟他讲道理,但不管用。后来,在幼儿园老师的建议下,我们去看了医生。医生说,奇奇属于孤独症谱系障碍,不太会与人交流,也不会表达自己的需求。诊断之后,我带奇奇去孤独症康复机构,经过一年多的康复训练,奇奇在语言表达上有一些进步,比以前说得多,也说得更清楚,但还是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尤其是最近半年,出现了一个比较让我头疼的问题:每天晚上睡觉前,我需要在卫生间洗漱一会儿,这个时候他就不能老实一个人待在卧室,没几分钟,就得跑过来使劲撞我,有一次都把我撞倒了,差点磕着头。他撞我一点预兆都没有,之前也没发生什么让他不高兴的事儿。孩子爸爸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好赖话我也跟他说了不少,他也能明白撞人是不对的,每次犯了错他还会跟我说对不起,保证下次再也不撞了,但还是改不了。上个月,我回了一趟老家。本以为两周没见,再见到我他会很开心,但没想到撞人的问题反而更严重了,尤其喜欢撞我。他马上就要上小学了,老是这样控制不住自己,想干啥干啥,我真担心他以后上不了学。
【专家解析】
从奇奇妈妈的讲述来看,孩子有着一定的交流和理解能力,但行为管理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出现适应不良行为。
适应不良行为形成的原因
从行为学的角度来看,一个已经形成的行为必然有它发生并稳定下来的土壤,也就是说这样的行为对孩子来说是有一定的功能和意义的,比如吸引他人的关注、树立自己的权威、回避学习任务或他人的要求等。孤独症谱系孩子在表达自己的需求、感受和想法方面存在困难,更容易采取行为甚至是适应不良行为来与外界交流。因为存在社交障碍,家长和老师想要捕捉孤独症谱系孩子的需求和感受,就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细心。如果没有理解并解决孩子的需要,只是从行为上进行管理,很难消除孤独症谱系孩子的适应不良行为。长此以往,不仅问题得不到解决,家长还会感到很挫败,在情绪化状况下,可能还会体罚孩子。孩子因为情绪和心理上的压力,行为适应不良的状况会变得更严重。
冲撞行为的功能和意义
既然行为都具有一定的功能和意义,那么我们先来看看,奇奇通过冲撞行为到底在“呐喊”什么?可以看到,奇奇的攻击行为主要出现在和母亲的关系中,出现的时间是母亲一个人在卫生间,而他一个人在卧室的时候。也就是说,奇奇是在与母亲分离,或者看不到母亲的时候出现攻击行为。当攻击行为发生以后,母亲会停下手中的事关注他。我推测,奇奇可能存在比较强烈的分离焦虑,母亲离开两周后适应不良行为频率上升就是一个证据。
分离焦虑本身是正常现象,其背后是儿童对依恋关系的安全感程度。当分离焦虑的强度超出了儿童的应对能力,即安全感不足和/或情绪调节能力不足时就会出现各种问题,特别是行为问题。比如大哭大闹不让妈妈离开,在幼儿园摔东西咬老师,已经能够控制大小便的儿童出现尿裤子,只要与母亲分开就会发烧或者拉肚子,严重的可能会出现自伤行为等。
孤独症谱系儿童本身对情绪的调节和管理能力就存在困难,再加上沟通表达能力较弱,更容易出状况。这时候,如果只是压制孩子适应不良行为,效果往往有限。我们需要做的是听到孩子在用无声的语言大声呼喊:“妈妈,我不想和你分开,我很害怕,不要丢下我。”具体到奇奇撞人,他并不是在说:“我不喜欢妈妈,讨厌妈妈。”恰恰相反,他在说:“我需要妈妈,妈妈不要不理我。”家长可以如何应对?
家长在应对孩子的适应不良行为时,要先考虑行为的前因后果,培养孩子的调节和管理能力,找到替代性表达方式。
具体到奇奇来说,家长应首先采取措施提高依恋关系的安全感。比如,在必须分离时提前跟孩子报备,正面应对可能出现的情绪问题,和孩子讨论解决方案。很多家长因为害怕孩子哭而选择回避,嘴上说着“留下来”,却趁孩子不注意偷偷溜走。这种方式很可能会加重分离焦虑。本来孩子只需面对和处理短时间分离,但现在却需要时刻警惕母亲随时可能消失的状况,长时间生活在恐惧中,这对孩子来说是很难承受的事。同时孩子对母亲的信任也被削弱了。体罚更是不可取的,会让亲子关系变得负面,孩子会更难表达自己真实的内在需求,形成恶性循环。
其次,家长要在提高自己的可信任度或稳定度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干预。对奇奇来说,可以尝试让他暂时不用一个人在卧室,而是待在能够看到母亲的地方,比如拿个小板凳坐在卫生间门口。妈妈洗漱时,也可以不时和孩子聊天。之后,可以逐渐对情境进行改变,比如尝试把卫生间的门半开,关上几秒钟再打开,逐渐让孩子确认和相信,妈妈一个人在卫生间并不会消失。同时帮助孩子找到应对分离焦虑的办法,比如有的孩子喜欢手里握着东西,拿着妈妈的毛巾能够闻到妈妈的味道,也可以通过唱歌、玩玩具分散一些注意力。家长要对孩子调节自己情绪的努力加以鼓励。只有情绪强度在可应对的范围之内时,孩子才能学会如何调节情绪。
总之,面对孩子适应不良的行为,家长要读懂孩子的需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行为管理,有目的地帮助孩子建立适应性的行为模式来表达和满足自己的需求。
【作者释疑】
适应不良行为 适应是指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个体根据不同的环境调整自己的行为,以获得内在需求的满足。适应不良行为,则是指个体无法很好地根据环境变化进行自身行为的调节,或者无法通过外在环境能理解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并获得相应的满足。
(本栏目由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心理健康专业委员会、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心理科协助组稿)
关于中国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