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改变从心态开始

2019年07月02日 来源:《中国残疾人》2019年第6期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残疾预防工作的推进,先天性残疾,以及某些传染病、地方病导致的残疾在减少或消失,但后天事故致残的情况不容忽视。后天事故致残者,从心态上来说,一下子很难接受突如其来的变故,对于这样的残疾人,应该如何一步一步打开心扉,挖掘潜能,最终让他们成功走出家门,融入社会?本期的故事和专家解析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文_中国残联社会服务指导中心

我的故事

我叫李建国(化名),是山西省平陆县张店镇人。2008 年,一场车祸导致我脊髓损伤,下肢残疾。打击来得太突然,我实在无法接受,然而,俗话说,福不双至,祸不单行。不久,老婆也带着两个女儿回到了娘家,只留下一份离婚协议书。那些日子,我每天都躺在床上,不言不语,每当有人跟我说话,我总是以手遮面。数次寻死,每次都被阎王爷拒之门外。

大概是我受伤后的第二年,有一天,村长带着几个陌生人来到我家,他们说自己是残联的人,来调查情况的,想让我说说自己是怎么受伤的,需要什么帮助。我当时很紧张,不知道他们到底想干什么,唯一的想法就是让他们赶紧走,所以无论他们问什么,我都一言不发。在询问了几个问题没有得到回应后,那几个人便离开了。没想到,过了几天,那几个人又来了,而且这回还带了一些生活用品。虽然这次我没有用手捂住脸,但是,对于他们的问题,我依然闭口不答,直到他们其中有个人问我,想不想见女儿时,我的心猛然漏跳了一拍。看到我的反应,那个人说,我会想办法让你见到孩子的。果然,几天以后,他真的带着我的大女儿来了。当时,我心里那份激动,不知道怎么形容。

通过几次接触,加上见到女儿的喜悦,我渐渐接受了他们一行人。当他们再次询问我的病情时,我如实地回答。见到我配合,他们很高兴,为了鼓励我重新振作起来,他们让我看了很多残疾人自强不息的故事。比如失去双手双脚的尼克的事迹,还有我们当地的几位下肢瘫痪的人自主创业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我渐渐觉得,自己虽然不能走了,但是双手还在,还可以做很多事情。于是,我提出想走出去,他们便为我找来了城里的专业康复师,教我如何在轮椅和床之间挪动,如何在轮椅上做减压运动。为了让我的康复有效果,他们还找人每天监督我。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我终于可以摇着轮椅出门了。为了让我的行动更加方便,还给我家里做了无障碍改造,让我出入自由。生活可以自理之后,他们问我,想做点什么。因为没怎么上过学,我也不会什么技术,只有受伤以前养过鸡鸭等家禽。于是,我就想再养养鸡和鸭子。因为每天要给鸡鸭割青草,我就自制了一把长把镰刀,这样,在割草的时候就不用弯腰了。每当我在轮椅后面拉着一大捆青草回来的时候,都会引来乡亲们的注目。起初,大家还觉得有些心酸,都会用同情的目光和语言来安慰我,每当这时,我都会送上自己灿烂的笑容。

现在,我觉得只要愿意,肯努力,残疾人同样可以做很多事情。我希望,也愿意用我的亲身经历去影响和改变更多残疾人自暴自弃的现状。

观察者说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残疾预防工作的推进,先天性残疾,以及某些传染病、地方病导致的残疾在减少或消失,但后天事故致残不容忽视。对于后天事故致残者,从心态上说,不论他们本人还是家人,都难以接受突如其来的变故,突然的功能缺失往往会让他们产生很大的心里落差,封闭自己,不与外界接触,难以面对现实,选择放弃的心理比较严重。因此,对于一名后天残疾者,除了帮助他改变生活的现状,更重要的是改变他的内心状态,让他从受伤的极度自卑当中振作起来,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从而为家庭减少负担,为社会传递正能量。在这个案例中,社区康复工作人员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实施有效的家庭康复,让残疾人身体功能得到改善和恢复;发掘潜能,促进自主创业,对症下药的工作方法恢复了残疾人生活的自信心,这样的做法非常值得推介。

案例中有两个工作亮点:其一是,爱的力量。爱是社区康复最好的切入口,不论是父母之爱,朋友之爱,家人之爱,残疾人工作者与残疾人之间的爱,都是家庭整体康复体系的重要方法,如果没有爱作为桥梁和纽带,社区康复是无法开展的,效果也是无法显现的,更无法保证康复效果的长期稳定。在李建国的案例故事中,工作人员通过关心生活(给予生活用品,帮助找到女儿)让其感受到了爱,打开了心扉。所以说爱是残疾人社区康复中的催化剂、促进剂和活性剂;其二是,故事传情,情感分享。对于很多残疾人的康复,通过故事,分享情感是提升社区康复的力量,达到最终效果的关键点。最佳的情感分享方式,不是大家在一起开座谈会、聊天(当然这种形式有时候也是极其必要的),而是通过互相微笑、眼神的交流、肢体的鼓励和语言上的赞美来实现的。在案例故事中,工作人员讲述的尼克和当地残疾人的故事,与李建国当时的状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让他从中得到安慰和鼓励。

这个案例还有一个值得肯定和关注的地方是,喊扶残助残的口号不如让周围的人亲眼看见,亲身感受残疾人的变化,让普通大众通过鲜活的例子真正了解残疾人并不是“残而废”,他们依然还具备许多能力。另外,工作人员做心理疏导的过程,也正是让残疾人重新评估自己身体和能力,发掘自身优势的过程,这一点对后来的康复意义重大。经过这些努力,最后才有了李建国的心声:“我们只要愿意,肯努力,同样可以做很多的事情。”李建国不仅成了一个受助者,同时愿意去帮助其他人,也成为一个助人者。

总的来说,本案例中李建国的成功转变在于:1.通过启发自我意愿,让残疾人想要自我改变;2.用优势角度看待残疾,帮助残疾人分析自我利弊;3.通过具体措施让残疾人逐步看见和发挥自己的能力;4.帮助残疾人建立可持续的生活新常态。不只是李建国,对于每一个需要帮助的残疾人,我们都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他们生活得更好。不过,类似案例在复制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几点:一是,工作人员要从优势角度重新看待残疾人,即看到残疾人的优势和能力,在今后的帮扶中,可以“扬长补短”;二是,要全面看待残疾人的需求,意识到实现残疾人的价值可以有很多途径,身体的障碍并不能成为阻挡社会价值体现的借口,给予机会,找准方法,实现残疾人的自理(无障碍、辅具适配、日常生活技巧)、自立(力所能及、因地制宜的经济),以及最终的社会参与(走出家门,参与社区生活);此外,家人的支持和配合,当地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更是成功的保证。

版权声明

  • 中国残疾人网站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中国残疾人网站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中国残疾人网站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将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将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中国残疾人网站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中国残疾人网站的授权。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残疾人网站)”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中国残疾人网站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10-84639477 邮箱:chinadp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