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为了更好的为精神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有些地方建立了“精神残疾人康复访视员”制度。“访视员”的职责是,了解精神残疾人及亲友情况,为康复方案的制定提供充分信息。确保精残家庭合法的纳入政策和享受政策。维护精神残疾人家庭权益,确保康复服务开展的安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因此精神残疾人康复访视员是确保康复服务顺利开展的先锋。 但是“康复访视员”在工作过程中会遇到一系列问题,本文结合实际案例,就康复访视员,尤其是经验不足的访视员遇到的普遍问题进行专业解答。
刘颢
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理事
北京市东城区残疾人心理行为康复训练中心主任
作者邮箱:AHL1889@126.com
文_刘颢
案例 第一阶段
刚刚毕业两年的小张,是北京市东城区残疾人心理行为康复训练中心的康复访视员。当他拿到了第一个需要访视的精神残疾人基本资料时,怀着紧张、兴奋、焦虑和矛盾的心情迅速浏览着相关资料。姓名:海晟(化名),男,年龄38岁,大专、离异、无业、精神分裂症,精神残疾二级,曾3次住院,家庭困难,母系有精神遗传病史。在联系人一栏中,写着联系方式,并特别标注:姑姑手机号。对比着需要他入户时完成的《精神残疾人康复信息采集表》,小张不知道该如何入手。他开始回忆小组训练时的情景,没想到第一次访视就遇到了不能直接联系到父母和本人的情况,资料也很少。为了更准确的了解残疾人的状况,小张告诉我他带了录音笔,担心“有什么当场记不清楚的,我回去会再整理的”,小张说。
观察者说
精神残疾人访视员在访视过程中,需要记录病人及其家庭的各种情况,但这种记录需要用脑子记,而不是用录音笔。一方面是因为,在没有征得残疾人亲友同意的情况下是不能录音的。另一方面,即便亲友同意了,还要考虑另外一种情况,就是一旦录音,就会激发他们的自我保护状态,导致他们无法放松地表达。我的建议是不用录音笔。
案例 第二阶段
第一次到残疾人家访视,我和小张一起。我们已经到了残疾人家楼下,“您好,是海晟的姑姑吗?我们来给海晟做康复家访,还有10分钟左右就到您家门口了。” 小张不解地问我:“主任,咱们不都到楼下了嘛,怎么您给残疾人家属打电话,说咱们还有10分钟才到呀?”
观察者说
要给残疾人留出心理准备时间的提前量,这是一种工作方法。通常我都是到了之后,再说10分钟之后到。你也可以提前打电话,但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到时候你找不到地址或者时间到了你却没有到,这样给残疾人和亲友的感受不好。要尽量保证每次都能够如约而至,而唯一能保证的方法就是,到了再和残疾人或亲友说。对访视员而言,他们可能存在紧张的情绪,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残疾人和他们的亲友也同样会存在期望和焦虑。当你不了解残疾人的时候,残疾人也不了解你。问题和矛盾都是双向的。相比之下,由于长期受精神疾病的困扰和压力影响,残疾人和亲友的情感会更为敏感和脆弱,他们常会感到不知所措,甚至精疲力竭、厌倦和绝望。与此同时,他们对康复访视员的来访,还会充满着矛盾的希望和期待,会想:“这些访视员是来走走过场,还是真心来帮助我们的!” 因此,为残疾人服务必须要想得周到,因为你的任何行为都会导致残疾人对你态度的改变。
案例 第三阶段
来到海晟家里,他身体坐得笔直,还可以看得出,他刻意换了衣服,总之一开始充满紧张的情绪。开始谈话后,我首先放松下来,在沙发上来了一个“葛优躺”,同时建议他也把外套脱了,就和平时在家一样,穿得宽松点。“能带着小张去看一下你的房间吗?就当朋友一样带他参观参观,你们聊会儿,我和你的姑姑聊会儿天,好不好?”在随后50多分钟的时间里,海晟和小张一同去了他的房间,我则和他姑姑从家庭基本情况、病史、康复史等多个方面进行信息的完善。访视结束后,小张和海晟成了朋友,了解到他很多细节信息。
观察者说
小张已经完成了访视员的第一关——和残疾人交朋友。他给我提供的信息,加上我和海晟姑姑聊天所得信息结合在一起,我们就可以给海晟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这里我想说的是,访视员首先要做的就是让残疾人尽可能放松。一个好的访视员,会通过对残疾人所处环境的观察,找到他感兴趣的话题来建立你们之间的初步关系。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以此为突破口,建立彼此的信任关系,这种信任关系是促使残疾人走出家门融入社会的基础。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像海晟这样父母都在,资料上却留有他姑姑的电话,这通常说明这个人往往是对残疾人康复动机最高的人,在家庭整体康复中,应该学会动态理解家庭的概念,通常意义上,家庭是指父母间构成的关系,但我们经常面临的实际情况是亲戚间构成的家庭关系。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不需要太多的纠结,只需要把他的姑姑纳入进来即可,既然他的父母有意回避,则目前这个阶段,没有必要把他们介入进来。
案例 结尾
小张只是一个个案,他遇到的问题比较有代表性。事实上在康复访视员实际工作的过程中,还会经常有以下疑问,比如“我应该和残疾人说些什么?”“当某些情景出现后,我该怎么办?”(残疾人的攻击性行为或出现情绪不稳定的情况)“在填写完《精神残疾人康复信息表》后,我该怎么办?”“精残人亲友看到我是个年轻人,会不会不对我隐瞒实际情况?”“如果我和残疾人沟通后,他们拒绝走出家门参加康复训练,我是不是就算失败了?”“如果残疾人对我提出的问题,之前的培训中也没有提到过,该怎么回答?”“要是在访视过程中,没话说了或者是陷入僵局,我该怎么办?”“他们是否知道我来这里访视的原因?他们知道自己的需求是什么吗?”“他们能正视自己的症状和家庭状况吗?”……
观察者说
的确,访视员面临的所有问题都是最现实的问题,篇幅所限不能一一详细回答,不过解决这些问题有一个前提,把握好了这个前提,其他问题也就好解决了。这个前提就是如何控制自身的紧张情绪,掌握高效的获取信息,整合信息的技能和方法。较为明确的途径是,从开放性的社会话题入手,留意观察残疾人的焦虑和紧张,并及时用轻松的话题转移其注意力,以兴趣爱好为原点介入康复关系,与其家庭中康复动机最强的人建立信任,促使残疾人走出家门。主动向残疾人展示你的个性、态度、生活经历,以此来加强和巩固这种访视关系。同时我们需要明确的是,按照访视员的入户访视管理制度,入户时需提前与入户对象相关户籍所在地的街道取得联系,并在取得入户许可后,方可入户访视,并且需要两名访视员共同进行,禁止未经许可的访视及一人独立访视的情况出现。
关于中国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