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置是特殊教育中的重要内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直接关系到残疾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2012年,山东省临沂市残疾人康复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成立之后,一直把智力残疾儿童的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开展了大量的关于智力残疾学生特殊教育课程模式的探索与研究,并逐步总结出一套针对课上、课下不同情况开展的教育方法。
在教重度智力残疾学生穿珠子时,可以将此过程划分为5个环节:拿→捏→看→穿→拉。
文_ 蒋春阳 刘洪凤 蒋翠
开发有针对性的课程
课程模式的开发对于特殊教育质量的高低,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把握课程发展方向,进一步巩固康复教学成果,不断满足智力残疾学生日益增长的康复教学需求,山东省临沂市残疾人康复中心进行了大量的,关于自主课程模式的开发与利用。
首先是本着学习内容“源于生活、服务生活”原则设计的“生活单元”模式的校本课程。在进行课程设置时,中心把以知识教学为主的内容逐渐转化为以生活能力训练为主,使教学更贴近智力残疾学生的生活实际,使生活技能的掌握更容易实现。
该模式在结构上主要以学科教育为框架,在形式上以生活教育为内容,采取综合的方式为智力残疾学生提供各种生活能力的培养。教学时,中心会把智力残疾学生的生活事件分成个人、家庭、学校、社会4个部分,然后分别根据这4个部分的特点,将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历最多的情景设计成教学主题。例如,在个人部分中设计了“我的名字”“我的年龄”“我的性别”等主题;社会部分设计了“乘坐公交车”“去公共厕所”“到食堂就餐”等主题,然后从每个教学主题中分析出智力残疾学生在这种生活情境中,所需掌握的基本技能,最后通过互动游戏、强化训练、情景练习帮助他们掌握技能。
其次是面对起始能力不同的智力残疾学生开展精准的教育康复训练。针对智力残疾学生的康复教育,应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其潜能为主。因此在开展教学时,必须根据智力残疾学生对于事物的接受能力来设计教学内容。为了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教育,中心根据智力残疾学生的智力商数和社会适应能力进行教学分组,将他们划分为轻、中、重三个小组,每个小组学习的内容各不相同。重度智力残疾学生侧重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教学和训练,比如认识自己的物品,了解身体部位,独立穿衣吃饭,如厕、洗头、洗脸、洗脚、洗澡,独自打扫卫生,整理书桌文具等;中度智力残疾学生侧重家庭生活方面的教学和训练,比如认识、使用家庭物品,会称呼家庭成员,学做家务,进行简单的人际交往,照看弟弟妹妹,进行简单购物等;轻度智力残疾学生侧重社会生活的教学和训练,比如认识、使用公共场所的设施,遵守公共秩序,懂得安全与健康、自我保护、运动与保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将教学融入日常活动
在智力残疾学生的课程设置中,主要分为一般性课程和选择性课程两个方面。一般性课程能够满足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最大限度开发他们的潜力。而选择性课程则可以满足智力残疾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促进他们全方位发展。这种一般性与选择性相结合的方式,其优点是保证了学科结构,展现了学科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教师容易组织教学和实施评价,学生也能获得系统知识;其缺点是教学内容有时会和智力残疾学生的认知水平不相匹配,选定的知识与生活经验脱节,从而导致学习内容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现象发生。
近些年来,中心针对一般性与选择性教学的优缺点,结合智力残疾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了很多有针对性的学科主题教学,将学生需要掌握的学科知识与日常的主题活动结合在一起,在强调课程间相互融合的同时,把课堂教育与生活技能培训结合在一起,成效非常显著。
在组织实施学科主题教学时,首先要做到三个结合。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智力残疾学生注意力不稳定的特点,采取动静结合的方式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学生学习成长的过程中,采取学习与游戏相结合的方式,以此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社会性交往以及自我肯定的需要,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参与到游戏中获得乐趣,又能让他们通过游戏来学习知识,可谓是一举两得。最后是生活与实践相结合。智力残疾学生康复的最终目标就是回归家庭、回归社会,能够独立生活。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适当加入生活实践的内容,可以帮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进而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以及社会适应的能力。
对智力残疾学生的教学,不能急于求成,其过程应当是一种渐进的,不断改正错误的过程。教学时为了便于智力残疾学生接受,可以采用任务分解法,将一个训练内容分解成若干个简单的操作动作,并对重点环节加强训练。比如在教重度智力残疾学生穿珠子时,可以将此过程划分为5个环节:拿→捏→看→穿→拉(左手拿起木棒,右手捏起珠子,双眼注视珠孔,木棒穿过珠孔,右手拉出木棒),在教学时教师首先示范操作,然后跟踪观察,明确智力残疾学生哪个环节容易出现问题,最后再针对重点、难点,将这些分解的动作串联起来,连贯成一个完整的穿珠动作,再进行反复训练,直至彻底掌握。
智力残疾学生普遍存在“记得慢、忘得快”的特点,因此,对他们的训练一定要从细节入手,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例如,在教学生画几何图形三角形时,教师可将此过程分解成两个细节,一是学习画线段,要求是有起始两个端点且线段不能弯曲,二是学习将三条线段两两首尾相接,要求是三条线段的两个端点两两重合不出头。实践证明,大多数智力残疾学生都可通过这种细节入手,层层推进的方法,最终掌握技能。
实施不同的评价方法
在智力残疾学生的教育过程中,还应采取适当的评价方法,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改善教师教学。具体评价应依据课程标准中的学习目标、内容要求和个别教育计划,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身心发展情况,采取合适的方法,力求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
在评价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要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设计不同的评价目标、内容、标准和方法,既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共同目标,也要关注不同学生的个性化目标,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其次是要始终坚持生活为导向,通过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运用,不断提高他们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把教学评价重点放到生活情境和活动过程中,以此来解决他们实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课程评价还应具有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等多种功能。适当评价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弥补不足,增强自信,促进身心全面发展。此外,教师还可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把学生、家长、社区相关人员都邀请到教师的评价过程中,从而真正发现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关于中国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