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刘颢
刘颢
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理事
北京市东城区残疾人心理行为康复训练中心主任
作者邮箱:AHL1889@126.com
本期主题:生态疗愈活动开展的几个要点
读者来信
刘老师,您好!
我是一名视力三级残疾人,最近半年来,我因为家庭矛盾而纠结和痛苦,我、丈夫、我妈妈三者之间都因为我就业的问题,产生了极大的矛盾。我妈妈因为这个事情,还想要去上访。现在这种问题已经到了必须要解决的程度了,如果还不能解决,我都快失去生活的勇气了。
事情的起因,是因为今年我参加的一个残疾人就业项目,我在参加这个就业项目之前,已经很多年没有出过家门了,我的丈夫是一个健全人,他一直以来都特别的呵护我,婚后的4年里,我就是每天在家,养花养鱼、洗衣做饭。家庭经济来源都依靠丈夫,我的生活比较安逸。过去的4年,是我最幸福的时光,他从来没有和我发过脾气,记得他经常带我去看电影,我看不清楚,他就把电影的内容讲给我听,我感到特别温馨。
而这一切美好,就从今年的4月份开始,一点点发生了变化……
记得有一天,残联的工作人员,通知我去参加一个促进残疾人就业的项目评估,因为残疾的原因,我一直以来都是失业状态,也没有工作过。对于能有这样一个就业的机会,内心非常兴奋,我也非常羡慕那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自食其力,工作挣钱的残疾人。我没有和丈夫商量,第二天就去参加了就业评估,并且被认定已经达到了要求。回来后,我怀着异常激动的心情,向丈夫和妈妈说了这个好消息。而他们的反应却完全出乎我的预料。丈夫反问我,是不是他对我不好,是不是我喜欢的东西,没有被满足,是不是对他养家的能力产生了怀疑。我听了之后,人都蒙了,完全不知道怎么回答,我只是想减轻丈夫的负担,也想自食其力。丈夫坚持认为,我出去工作会让别人指责他的无能,评价他养不起家!我妈也对我说:“这个事情你应该提前和妈妈说,不应该招呼都不打就自己出去,你知道现在社会有多乱吗,你看看新闻里面,总是出事情,你眼睛不好,出去工作会受欺负的。真出事情了,你让妈妈怎么活呀!”
我还是坚持要出去工作,经过几次争吵和残联工作人员帮我做家里人的工作,我还是去上班了,但和家里的关系就骤然紧张了起来。之后的几个月,丈夫也不再关心我,妈妈对我冷言冷语。9月份冲突爆发到了极点,马上要和企业签订劳动合同了,企业需要我的身份证、残疾证原件,并且需要我的监护人签字,但是我的家人一致拒绝给我证件,并且直接和企业说,我们家孩子不能去工作,导致企业只能选了其他的残疾人,而残联的工作人员上门来和他们谈,妈妈和工作人员爆发了言语冲突,说要去上访。
当时我在另一间屋子里,整个人都是崩溃的,我不明白,残疾人自食其力挣钱,有什么错误,怎么会引起这么大的家庭矛盾,刘老师,我该怎么办呀?
观察者建言
当我接到这个残疾人的求助后,登门对她及她的家人进行了心理干预工作,现在问题已经得到圆满解决,当事人上班工作,家属和就业单位都比较满意。我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是:鼓励这位残疾人去她丈夫所在的公司工作,但隶属不同的部门。同时让夫妻达成协议,不论妻子在公司干得好与坏,都让妻子自己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丈夫不能进行过多的干预。
直到我动笔写这篇文章的前一刻,我还给这位残疾人发了微信,询问她的状态,她给我的回复是:解决了这次严重的家庭矛盾,妈妈终于能够放下心,自己出去旅游了,而丈夫在生活中也更尊重她的意见,她挣的第一笔工资,请全家人吃了一顿火锅,用自己的工资结账的那一刻,她感到无比的自豪!
心理康复除去单纯的病理因素外,往往无法脱离情境因素,很多心理问题,只有在特定情境、特定时间、特定人员的情况下,才会发生。残疾人家庭整体康复的基础,离不开家庭,家庭是在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基础上产生的,亲属之间所构成的社会生活单位,也是残疾人心理行为健康发生与发展的重要微环境。这种心理环境的平衡与波动,时刻影响着残疾人及亲友康复和重新参与社会生活的动力和信心,是影响心理行为的重要因素。
通过对这个案例的理解和分析,在残疾人家庭关系及亲子关系重建的过程中,我们应把握和遵循如下规律。
1.保护欲和行为程度成正比,残疾人亲友对残疾人的保护欲望越强,残疾人亲友的行为过激程度就越发强烈。而这种保护欲,是社会性因素造成的,是一种“相关关系”而非“因果关系”。
2.残疾人家庭成员所具有的共性化的心理行为特征,时刻受到“家风”的影响。当残疾人行为与“家风”产生矛盾和冲突时,这种矛盾就会逐步升级。所以当残疾人心理行为产生异常时,首先应考虑的是其家庭和谐程度与家庭支持是否出现问题。
3. 残疾人心理健康水平,取决于家庭成员的互动关系,这对于精准化康复是一大挑战,对于评估和制定康复方案而言,如果仅仅局限于残疾人本身,则有可能会造成此案例中家庭整体性情绪失控的局面。
4.残疾人对家庭自我概念的定位,不是短期内可以扭转的,而是一个长期养成的结果,此案例中,虽然达到了母亲和丈夫对残疾人工作认可度增加,对残疾人工作权利尊重的结果,但是,其实家庭的总体观念,并未发生根本性转变,残疾人只能去丈夫的企业工作,或者说残疾人只能在家庭成员可视范围内工作。
5.不论是康复工作还是就业工作,最终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残疾人回归常态化的社会生活,但是这种回归的路线,有必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特别是长期在家的残疾人,突然暴露在公众视野中,其自身和家庭成员都会不同程度地产生不适感,搭建中转站进行过渡,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特别是在就业问题上,一方面是残疾人缺乏就业技能和平台,也有部分原因是残疾人及亲友心理上的趋避性因素造成的。
名词解释
家庭成员互动
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包括父母、夫妻、父子(女)、母子(女)、兄弟姐妹等之间的互动,主要表现为父母和其他成员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家庭角色关系的结果与动态体现。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最为持久和稳定,互相作用具有不对称特点,对子女的社会化影响最大。儿童早期智力、情感、兴趣、爱好、性格等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父母和其他成员构成的整个环境影响的结果。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变化。影响父母与子女互动的因素有父母的性格特点(心理成熟和能力)、父母的关系及处理问题时的一致性、子女的个人特质特别是气质性格。
趋避冲突
心理(动机)冲突的一种。是个体对同一目标既想接近又想逃避的两种相互矛盾的动机而引起的心理冲突。这种冲突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因为人生中的许多目标对人既有吸引力,又往往要求付出代价。陷入这种冲突的人,在远离目标时,趋近目标的倾向往往大于避开目标的倾向;但随着目标的接近,避开的倾向便会急剧增强,以至超过趋近的倾向,使人放弃对该目标的追求。(《心理学大辞典》,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关于中国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