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享有“春城”之美誉,云南省省会城市,是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门户城市,属于云贵高原中部,滇池盆地北部,地域面积:21473平方公里,总人口667.7万人。各类残疾人共:32.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4.9%,其中持证残疾人:13.80万人,2018年有康复需求的持证残疾人共有45722人,经过近半年精准康复服务行动的开展,截至2018年5月底,已有25155人获得康复服务,康复服务率为55.02%;7341人获得辅助器具,辅助器具适配率为:47.46%。目前:昆明市全市0~17岁残疾儿童康复项目基本实施了全覆盖。
政策
马文森:突出重点 抓关键环节 实现精准康复实现新突破(昆明市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
昆明市各级残联从残疾人的角度出发,加快工作步伐、真抓实干、提高精准康复工作质量,努力给残疾人提供更加便利、更加优质的服务,我们通过以下几点把为残疾人提供精准康复服务的好事办实办好。
一是整合资源,补强政策短板。昆明市残联会同市财政局、市卫生计生委等多部门制定出台了《昆明市残疾人精准康复实施方案》,建立和制定了相关机制,为精准康复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把残疾人精准康复工作与家庭医生签约紧密结合起来,其中基本医疗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个人承担的12元由残联统筹残疾人康复服务经费或其他经费支付,使残疾人能充分享受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有条件的县区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中依据精准康复手册相关内容增加残疾人个性化服务包,为残疾人提供个性化精准服务。
二是规范管理,为康复对象提供优质的康复服务机构。制定《昆明市残疾人定点康复机构认定管理办法(试行)》,通过政府招标采购,为全市残疾人提供优质的康复机构,并邀请第三方康复专家组对市残联采购的康复机构进行专业督导、检查、验收,确保承接机构按规范实施精准康复。
三是为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我们通过多种方式大范围进行广泛宣传,达到人人知晓,不落一人。
四是加强督导,提高效率。我们建立了精准康复工作月通报制度,每个月对各县(市)区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工作进展情况进行通报,有效的提高了我市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率。
经验
李宏鸣:扩大服务 积极储备项目(石林县残联副理事长)
经过几次省、市残联的培训后,我认为精准康复工作是对过去“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的改进和提高。它强调残疾人的康复服务率,同时又结合基层工作实际,把“人人享有”改为有康复需求的80%,工作重心也下移到了县(市、区)。我们的经验之一是清理重点项目受益残疾人,进一步扩大项目覆盖面。比如精神残疾人康复项目,2018年初我们对这些精神残疾人安排了一次服药项目调查,一次性把398名精神残疾人纳入服务项目。还有就是积极储备项目。我们一直在结合精准康复服务目录及地方其他工作事项,思考和储备项目。2017年上半年,当听到卫生部门要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时,就第一时间与卫生部门沟通,把5600名残疾人纳入首批签约服务。
服务
姬卫华:0~6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让孩子和家长重拾希望 (云南省残疾人康复中心副主任)
晋馨如是一个15岁的女孩,通过昆明市残联残障儿童抢救性康复救助项目来云南省残疾人康复中心做康复治疗,在脑瘫儿童中她算是比较大年龄的孩子,不能独自站立也不能独自走路,她的异常姿势非常明显,头颈偏斜,严重的异常姿势继发了脊柱严重侧弯,双上肢完全不能抓握,可以表示需要,但是言语不清,陌生人难以理解她的语言。孩子来到我们中心后,我们儿童康复科为她进行了全面的康复评估,根据她的具体情况制定了个性化康复治疗计划,通过综合干预,孩子的肌张力降低了很多,异常姿势也逐渐减轻,就连变形的脊柱也越来越直,康复疗效超出了当时的预料,也给了家长很大的欣慰。孩子妈妈悔恨地说:“如果家里条件允许应该早点来治疗的,年龄越小或许效果会更好。”
王习:心理疏导对听力残疾的积极作用(昆明市残联康复处工作人员)
2017年12月份,我们组织验配人员到晋宁区为听力残疾人适配助听器,在排队等待时,一个5岁左右的小男孩引起了我的注意。他是居住在偏远山村贫困单亲家庭的孩子,父亲因为他患有先天性双耳听力障碍,选择了离家出走,只有年迈的奶奶和善良的母亲一直不放弃治疗。2016~2017年参加过昆明市残联组织的儿童康复训练项目,听力有很大改善,能简单的交流,能听到一点声音。此次助听器适配项目,验配师根据他的实际情况为他调配并佩戴了助听器,还针对他的情况进行了心理疏导,他不停地表示感谢。他告诉我们:“能清晰地听见老师们说话,真好。”看着他从默默无语满怀期望的等待到能够和我们开心的交流,我很感动也很受启发,对于孩子而言,心理疏导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也是我们服务精准化的一个体现。
效果
残疾儿童家长:“5年了,她终于能正常用调羹吃饭了!”(东川区脑瘫儿童家长 案例来自云南省圣约翰康复医院)
娜娜是个早产儿,1岁的时候被诊断为“脑瘫”。原本小朋友来去自如,开心玩耍是天性,然而对于5岁的娜娜来说这一切是那么的遥不可及!2017年11月8日,通过昆明市残联组织专家入户筛查和审核,娜娜获得了昆明市残联抢救性脑瘫康复项目救助,在奶奶的陪同下,来到了项目定点康复机构昆明圣约翰康复医院进行为期半年的康复治疗。刚入院时娜娜的日常生活能力完全依赖于家人的照顾,双足内翻畸形,双腿呈X型,不能独立行走。通过半年的康复后,她各方面的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可以借助矫形器行走,并能自己使用餐具进食。感谢国家的好政策,感谢昆明市残联对残疾儿童的关爱,感谢医务人员的真心付出,感谢所有这一切让我们对生活质量的提升重新燃起了希望。
点评
技术资源的合理利用是精准康复服务工作取得成效的保障
张金明(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精准康复服务工作的开展在不同地区具有差异性,而政策的制订与引导、残联的协调推进、相关部门的积极参与、技术资源的合理利用,是精准康复服务工作取得成效的保障。云南省昆明市各级残联积极制定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的相关政策,着力做好资源整合、规范管理,并强化以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为目标,加强督导,使精准康复服务在各层级得到顺利开展。在组织实施过程中,各级残联有思考、有目标、有措施、有步骤,在康复需求调查基础上,设计相应康复服务项目,积极利用各系统的康服务资源,同时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保障了康复服务对象的康复效果,促进了精准康复服务开展的针对性、有效性和有序性。
关于中国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