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袁达柒
小城的夜。灯火阑珊处,一群快乐的“小蚂蚁”,为疲惫的城市增添了一道绚丽的风景。他们不是俊男靓女,也不是专业团体。他们是通山县新近组建的残疾人“小蚂蚁”艺术团。
说是艺术团,其实很简单,一辆破旧的130卡车,既是团里的运载工具,又是展示才艺的舞台。一套简陋的音响设备,就是他们的全部家当。
演员大都来自本县的不同程度的残疾人,他们个个都有一段令人动容的故事。他们都隐忍着故事背后的伤痛,以最阳光的形象在最简陋的舞台上,娱乐他人,也愉悦了自己的身心。这也就是艺术团与命运抗争、激发自强的宗旨。
团长吴仕林是个五十六岁的肢残人。一条半腿支撑的人生,他却写出了绚丽的诗句。几十年的风雨抗争,他从山村走进县城,又从县城街道的皮鞋匠,走到假日宾馆的老板,一路的风霜雪雨,一路的坎坷酸涩,又怎能用语言来表达清楚?
事业的成功已不只是他的向往,带动更多的残疾人摆脱残障的自卑,是他思谋已久的规划。在县残联领导的指导下,时代发展的东风已催化了这颗种子。他自掏资金,成立这个无利可图的残疾人“小蚂蚁”艺术团。
团里的艺术指导邬善忠,是个气度非凡的男高音歌唱家。你别看他“人模人样”的,其实是个盲人。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他在县印刷厂——曾被工人们誉为天堂的工厂——上班。可是命运并没有把他推到天堂的圣殿,而是跟他玩了个致命的游戏——铅中毒导致双目失眠,随之家庭破裂。刚入壮年的他在阴霾笼罩的岁月中几度沉浮,嗷嗷待哺的儿子唤醒了他活下去的欲望。活下来,继续朝前走,但一个盲人能干什么呢?他几经斟酌,选择了高雅的歌唱。小城里没有专业学校,更请不起指导老师,他就伴着半导体收音机学。在家里练声,怕影响了别人,他就上城南风池山练。一练就是八年,没有酷暑严冬,没有阴晴雨雪。终于,他唱响了时代风采,也唱出了一个另类人生。他不仅摘取了全省残疾人歌咏比赛的桂冠,还把儿子培养成了研究生。
风池山的春花雪月,造就的不仅是一个盲人歌唱家,更为弱势群体树立了一块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标牌。他没有鹤立鸡群而自傲,义务担当了艺术团的艺术指导。兢兢业业,耐心细致,以胜于父的情怀悉心指导团里的青年演员,倾心培育出弱势群体中的青年艺术人才。
残疾并不可怕,怕的是没有生存的本领,怕的是没有追寻梦想的志向。琴师梅立丰是个九零后的青年,出生在通山县洪港镇的大山里。上帝没有给他光明,一出生就注定了终身与黑暗相伴。虽没有后天的身体伤痛,但心灵的伤是难以言表的,他也渴望着有个明丽的人生。可是,远离城市的贫困山村,特种教育只是个传说,要想改变自身的命运谈何容易!有心的人总是不会放过一丝儿追梦的机会,父亲为他买来了一把低廉的二胡,请人教了他几个简单的音节。父亲的初衷是让他学会了这几个音节,也让他闯荡江湖,送个八字以糊口。可他没有局限在这几个音节里,凭着自己对音乐的执着和理解,对梦想的追求,他把音域拓宽了,演奏出更多更大的乐章。随着年龄的增长,乐理也不断地丰富,他灵巧的指尖,已奏响了沉寂的大山。接下来他又学会了电子琴、葫芦丝等多种乐器的演奏。终于打破了农村盲人一辈子也迈不出自家门槛的命运,也打破了盲人只能打着油鼓拉二胡送八字算命的传统模式。
团里还有几个命运相似的侏儒残疾人,他们都是九零后,出生在富水库区的大山里,封闭的大山及家庭的贫困,并没有阻挠他们追寻阳光的梦想。尽管他们的身体不如常人优越,但他们都有常人一样的胸怀。他们坚信,走出来,在这个春风荡漾的时代,定必有他们绽放光彩的沃土。
5月末的一天,笔者走近了他们,他们的生活过得很简单,十多个人,挤住在团长吴仕林租赁的一套一百多平米的居室里,生活排练都在这里。小演员们和吴团长的家人融为一体,相互帮助,相互逗乐,分不清哪个是吴团长的亲闺女亲儿子。平常的饭菜,他们吃得香甜有味;艰苦的训练,他们毫无怨言,人人脸上绽放着甜甜的微笑。他们说:“相聚是缘,相伴是福。望着那条铺着霓虹的大道,疼,也变成了乐春花。”
作者简介:袁达柒,1965年4月出生,湖北省通山县大畈镇下杨村人。一级肢残,农民,当过兵,打过工,做过村里的小吏。1998年双下肢致残,喜爱上文学,于2010年学会电脑,陆续有作品散见于《九头鸟》《快乐老人报》《成功》《红山晚报》《当代闪小说》《小小说大世界》《参花》《涟水快报》《龙沐湾》《辽河》等报刊杂志。有部分作品选入《2011年手机小说精选(闪小说年选)》《汉风浩荡——汉网原创文学2011年度精选》。
关于中国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