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罗凤玉
广州市海珠区某街道的社工与残疾人交流中发现,一些残疾人对自己存在较多的负面评价,但是在与他们进一步的接触中发现,他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优势,只是他们自己看不到。据研究,影响残疾人交友的因素中,缺乏交友技巧和缺乏自信的人占较大比重。由此可见,教授他们一些交友技巧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将会有助于他们结交新的朋友,有助于他们融入社区。
香港城市大学甘炳光博士提出的EPS社工介入模式,主要从三个方面:“强项角度、参与、充权。”该模式是社工通过观察,协助挖掘服务对象身上的闪光点及个人潜能,即为强项角度(亦可称优势视角);并通过引导、鼓励、示范等方式,推动服务对象参与各类生活、社交及技能培训小组和活动;同时,放大服务对象个人存在感和价值感,不断给予激励和注入希望,使其获得康复的信心得以提升。这一过程也是社工协助服务对象实现自我增能充权的过程。
本文的案例中,广州市海珠区某街道的社工通过主动介入,让残疾人不但拥有了自主意识,还能够回归社会参与志愿服务。
发现优势 引导融合
社工经过多次探访了解到,有较多的残疾人对唱歌较为感兴趣,并且还唱得不错。于是,他们在社区里举办了“超级歌唱家”活动,以组建合唱团的形式将部分精神、智力残疾人聚集起来。
活动一开始,社工们发现残疾人表现得较为内向,不愿意向他人介绍自己的情况,便采用转瓶子的方式促使残疾人轮流自我介绍。考虑到让心智障碍残疾人发现生活中的乐趣,社工设置了分享环节,邀请残疾人分享自己这周最开心的事情,没想到他们都说“来参加这个活动是我这周最开心的事情”。为增强残疾人的归属感,社工提出让他们自己给合唱团起个名字。这回残疾人表现得都很积极,大家热烈地讨论着,有名残疾人提出,大家聚集在一起不容易,要不就取名叫作友谊队吧。提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接下来还确认了团歌为“朋友”。在活动的最后,社工与残疾人一同总结此次活动,并且与残疾人一同协商接下来参与活动的时间。
凝聚力量 提高能力
针对残疾人缺乏交友技巧和自信心的问题,社工为合唱团的残疾人开展了“成长路上,友你同行”小组活动。该活动沿用“超级歌唱家”活动中的分享环节,在每次活动中小组成员都要说出自己在本周最开心的事情。刚开始时大多数人的回答都是“我这周最开心的事情就是来参加这个活动”。直到有一天,有个队员跟大家分享了另外一件事,他说:“我看到我妈妈很开心,所以我也感觉很开心。”社工们马上抓住这个变化给大家分析,分享自己开心的事情并不一定是自己经历过的那些特别的事,也可以是看到别人身上发生的能让自己感到开心的事情。在后续活动中,分享的内容渐渐丰富起来,有的人和家人一起去澳门玩很开心,有的今天吃了一碗泡面很开心,还有的人与大家分享自己做的梦。残疾人逐渐敞开了心扉,可以向社工、向其他人分享更多的见闻。看到他们的进步,社工们又进一步在活动中设置了多种互动环节,让他们学会与他人一起合作完成一些事情,比如合作扫雷、你画我猜、和你不一样、谁是卧底,多次成功地完成任务使得他们的自信心和与人交往的技巧有了极大的提高。
随后,社工还开展了“自我防护我有招”小组活动,帮助残疾人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和提高自我防护能力。在持续的接触和了解中,社工发现有一部分残疾人比较喜欢吃,甚至有一个残疾人还主动向社工询问什么时候能组织一个与吃有关的小组活动。残疾人已经从被动接受服务到主动提出自己的想法,社工们及时捕捉到了残疾人这一巨大变化,并抓住这个契机,告诉他们可以由他们自己来定制下一个小组活动的内容。最后,每个残疾人都参与到了活动内容的制定中。
迈向社区 成立队伍
社工们通过观察,发现残疾人的沟通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和动手能力都有所提高。于是便对他们说:“马上要开展下一个活动,但需要有人来帮忙,你们愿意来帮助我吗?”如此一问把残疾人问住了,有人表示不知道能不能帮上忙,所以不敢答应。社工再次表示非常需要他们的帮助,他们才犹犹豫豫地答应了。
为了让残疾人在社区的第一次服务有较好的社区体验,社工向同事了解哪个社区的居民比较友善,对残疾人接纳度较高,经过多次探讨与踩点最终确定了活动的地点。活动当天,天阴沉沉的,很冷。社工提前到达集合地点,发现很多残疾人已经到了。原来他们担心迟到,早早就来了。社工便让他们一起搬桌子布置场地。为了让残疾人体会到社区居民对他们的接纳,社工专门安排了一个环节,邀请居民与残疾人一同微笑合影。刚开始大多数残疾人都有点畏惧,不敢主动邀请居民合影,有的人好不容易鼓起勇气向居民提出邀请还遭到了拒绝,使得他们的情绪和自信心降低。于是,社工便引导他们去邀请平时热心参与社区服务的居民一起合影。有了成功的经验,残疾人找回了自信,积极投入到活动中。活动结束后,社工拿出了亲手制作的简易版队旗与大家一起合影留念,并告诉他们,如果完成3次志愿服务,他们便会拥有一面正式的队旗。活动总结时,社工询问大家愿不愿意参加志愿者队伍,跟社工一起做志愿者。有的残疾人当场就表示愿意,有的急着当场打电话询问家里人的意见。
陆续参加了几次志愿服务之后,社工给他们开了个会,告诉队员们服务队未来的发展方向。队员们纷纷表示,只要是有需要,他们就会参加志愿服务。大家还根据自身的经历对残疾人居家安全提出了很多可行性建议。对于服务队队旗的样式,有队员提出广州市的市花是木棉花,建议将木棉花放在队旗上。社工当场上网找到木棉花的图片,并请掌握动漫设计的组员将队旗设计出来,友谊志愿服务队就这样正式成立了。
总结与反思
在培育残疾人志愿服务队过程中,有这么几点感触与大家分享:一是残疾人家人的支持。友谊队在培育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期间也有人入队也有人退队,社工观察到退队的残疾人相较于留队的较为缺少家人的支持。二是共同的兴趣与理念有助于帮助残疾人较快建立关系、增强归属感。三是社工在整个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引导、肯定和总结,引导他们学习相应的技能、肯定他们在服务中的付出,讨论队伍接下来的发展。四是社工需要对社区有较为充分的了解,在刚开始选点时要谨慎,内容要简单,让队员有成功的体验。
此外,在搞活动的过程中社工需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容易错误评估残疾人的能力,每个人的能力不同,残疾人的个人能力发展尤为复杂。因此,需要社工在不断的接触中增强对他们的了解,充分了解他们的能力,以便开发出他们的潜能;二是在每个活动之前必须对残疾人进行培训,通过培训可以发现问题所在,有助于及时进行服务岗位的调整。
关于中国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