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双文化轨道下的融合教育——独特的新西兰学前融合教育发展之路

2018年04月20日 来源:《中国残疾人》2018年第4期

22a1-fyrkuxt0289618.jpg
在双文化课程的氛围中,各民族孩子都能得到适合的教育方式。

文_余丽

近年来,新西兰政府在融合教育理念的引导下,整合各方力量,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积极开展学前融合教育。他们所采取的随时代变革的政策法规、多元化的安置形态、统一的双文化课程、鼓励家长参与以及重视弱势儿童学习、教育等措施,对那些有特殊需要儿童的成长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学前融合教育机构

多年来,新西兰政府一直致力于为0~5岁儿童以及他们的家庭提供多样化的幼儿教育服务。服务机构包含以社区为基础的公立幼儿园、儿童养护中心、儿童与父母一起参与的游戏中心、家庭日间托养、私立幼儿园、毛利语言学习中心、父母家庭教育,太平洋岛屿中心等,目的都是让儿童能够在安全的环境中学习并适应社会群体生活。

这些机构功能不同,学习的内容也有所不同。比如以鼓励家长募捐的形式代替日常收费的公立幼儿园是各方面服务最完善的幼儿服务机构,其服务对象是3~5岁幼儿,师生比例通常为1:15,园内教师都是从正规大学院校或机构培养出来并通过实践考核的专业人士。最初因孩子的父母和幼儿园合作而形成的游戏中心,非常重视父母的主动参与性,几乎所有的行政业务和教学活动都与父母相关,他们的教育重点在于,通过父母参与儿童的日常游戏与学习来提升孩子的学习与生活能力。针对少数民族幼儿设定的语言学习中心、太平洋岛屿中心则是旨在保护少数民族儿童教育和发展权益的学前教育机构。

学前双文化课程

双文化课程是新西兰统一的学前教育课程标准。该教程旨在让参与学前教育的教师和师范生能够在儿童早期教育计划中把毛利民族的语言、文化、传统和价值观融合在一起。在其实施过程中,要求学校和教师应把学前教育课程中来自其他国家和太平洋岛屿移民的文化融合在一起。每个开展双文化课程的幼儿园都必须有其独特的文化环境,并能够通过这种环境,让外来者了解幼儿园的主要教育方向。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这种双文化课程提倡把户外活动、室内游戏和学习区域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其目的是尽量将课堂教育与新西兰独特的民族文化和自然环境结合在一起,让孩子们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懂得保护自然环境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家教合一

新西兰政府认为学校、教师与儿童家庭的相互理解直接关系到学前融合教育项目的质量,因此,每一位参与融合教育的教师在与孩子家长树立良好关系的同时,还要对每个孩子的家庭文化都有所了解。具体来说,学校的教师要定期与家长交流,让家长懂得并学会如何帮助孩子正确地学习与生活,家长对于儿童早期教育的专业性非常有利于帮助孩子正确地面对未来的生活。因此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光要成为他们的伙伴,还要和学校一起成为他们的专业教师。

对于融合教育中出现的民族及语言问题,新西兰政府要求所有学校的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要了解和尊重儿童家庭的民族文化及背景,并在主流学校纳入毛利族人的文化和语言课程。针对融合教育中的弱势儿童,学校还必须成立专门的学习支持区域,以此来照顾那些在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学生。这个学习支持区域包括四个教室,并由四位教师和三个教师助理负责提供具体的帮助。

新西兰在整个幼儿教育服务体系的设计中不仅关注了普通幼儿的需要,也充分考虑到了特殊儿童的需求,他们对不同家庭和儿童所提供的多角度的教育与服务中,关注到了特殊儿童和弱势社会背景儿童的成长与发展,这在极大程度上促进了新西兰国民教育的均衡发展。

(作者单位:上海市长宁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

版权声明

  • 中国残疾人网站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中国残疾人网站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中国残疾人网站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将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将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中国残疾人网站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中国残疾人网站的授权。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残疾人网站)”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中国残疾人网站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10-84639477 邮箱:chinadp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