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这种行为可以矫正

2018年04月20日 来源:《中国残疾人》2018年第4期

微信图片_20180319094711_488.jpg
(图_罗琪)

_梁志斌

案例

王某,男7岁,培智学校一年级学生,4岁被医院诊断为孤独症,家长奔走于全国各地机构康复训练。目前孩子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但至今仍无法言语。在进入培智学校后,王某在上课时经常会发生一些常人看来无法理解的问题和行为:一是时常在眼前挥动自己的手掌,突然在课堂上站立起来,有时还会无故离开座位;二是在不能完成老师的任务时,用力捶打自己腿部或者其他部位;三是在身体不适时,有时会直接抓紧身边的人,用脸部凑近对方的脸部,用力挤压;四是会因为熟悉的环境和人及事件的突然改变,而大发脾气。

老师发言

孤独症是一种发生在儿童早期,并会伴随儿童终身的广泛性发育障碍性疾病,基本临床特征主要体现在社会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及刻板行为。孤独症儿童的异常行为常常看上去稀奇古怪异乎寻常,主要是因为他们缺乏正常的社会交往、言语行为能力,那么王某的问题行为又应该如何矫正呢?

一是教师可以为王某寻找积极的替代行为,比如用鼓掌的形式替代在眼前摇晃手掌来表达兴奋和高兴,寻找其他适宜可为的替代行为,可以让孩子减少单纯以追求感官性刺激为目的的重复刻板动作,从而减少异常行为。

二是当王某的异常行为是因为无法完成任务时,可以适当的调整任务,比如调整练习的时长和间歇,在加大练习难度时,一开始训练的时间可以短一些,中间穿插孩子喜欢的娱乐项目,然后再回到练习,逐步延长练习的时间;练习的难度也可以由易至难,在让孩子体会成功喜悦的同时,减少因为逃避难度练习而引起的异常行为。

三是对于因无法适应突然改变的环境而引发的异常行为,可以使用社交故事或视觉图片,帮助孩子了解他们所要面对的事情或活动,并及时对于孩子的配合行为予以积极鼓励,以此来让孩子逐渐接受即将改变的新环境。

(福州市开智学校)

老程发言

孤独症孩子常被称为星星的孩子,意思是说他们有视力却不愿和你对视,能说话却不愿意与你交流,有听力却总是充耳不闻,有行为能力,但其行为却总与你的愿望相悖。对大多数人而言,他们如同天上的星星,一人一个世界,看似与我们很近,但实际却遥不可及,难以捉摸。

工作的原因,我曾采访过一些患孤独症孩子的家长,每聊起孩子,他们多有忌讳。但从其欲言又止的片言只语中,我能体会到他们对孩子的无限疼爱与痛惜。对于孩子的现状,他们往往会感到无助和无奈,对于孩子的未来,他们往往会感到迷茫与彷徨。

他们的心状,我是十分理解的,只是,这种消极的态度是不可取的。孤独症孩子的康复,不是任何一个家庭、一所学校或者一个机构能独立完成的,康复效果如何,固然要靠孩子本身,但更多的是要靠孩子生活依存和依赖的环境。这个环境就是家庭、学校、社会等若干相互关联的系统。由于每个系统的功能和扮演的角色不尽相同,其中需要有一种黏合剂,将这诸多系统黏合成一个完整的组合体,这就是家长在孩子康复、学习过程中所需要扮演的角色。

孤独症作为一种发育性障碍疾病,患儿的康复和教育,会是一个长期甚或终身的过程。不可能一劳永逸。所以家长必须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把孩子的康复训练渗透侵淫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中,而且不拘泥于一个场所或一个时间段。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让孩子取得最佳的康复、训练效果。

如果说康复是孤独症孩子生活的主要内容,那么陪伴就是家长对孩子最长久的付出。因此,少一些彷徨与无奈,多抽出些时间陪伴孩子成长,孩子将受益终身。

版权声明

  • 中国残疾人网站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中国残疾人网站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中国残疾人网站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将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将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中国残疾人网站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中国残疾人网站的授权。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残疾人网站)”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中国残疾人网站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10-84639477 邮箱:chinadp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