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_罗琪)
文_梁志斌
案例
王某,男7岁,培智学校一年级学生,4岁被医院诊断为孤独症,家长奔走于全国各地机构康复训练。目前孩子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但至今仍无法言语。在进入培智学校后,王某在上课时经常会发生一些常人看来无法理解的问题和行为:一是时常在眼前挥动自己的手掌,突然在课堂上站立起来,有时还会无故离开座位;二是在不能完成老师的任务时,用力捶打自己腿部或者其他部位;三是在身体不适时,有时会直接抓紧身边的人,用脸部凑近对方的脸部,用力挤压;四是会因为熟悉的环境和人及事件的突然改变,而大发脾气。
老师发言
孤独症是一种发生在儿童早期,并会伴随儿童终身的广泛性发育障碍性疾病,基本临床特征主要体现在社会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及刻板行为。孤独症儿童的异常行为常常看上去稀奇古怪异乎寻常,主要是因为他们缺乏正常的社会交往、言语行为能力,那么王某的问题行为又应该如何矫正呢?
一是教师可以为王某寻找积极的替代行为,比如用鼓掌的形式替代在眼前摇晃手掌来表达兴奋和高兴,寻找其他适宜可为的替代行为,可以让孩子减少单纯以追求感官性刺激为目的的重复刻板动作,从而减少异常行为。
二是当王某的异常行为是因为无法完成任务时,可以适当的调整任务,比如调整练习的时长和间歇,在加大练习难度时,一开始训练的时间可以短一些,中间穿插孩子喜欢的娱乐项目,然后再回到练习,逐步延长练习的时间;练习的难度也可以由易至难,在让孩子体会成功喜悦的同时,减少因为逃避难度练习而引起的异常行为。
三是对于因无法适应突然改变的环境而引发的异常行为,可以使用社交故事或视觉图片,帮助孩子了解他们所要面对的事情或活动,并及时对于孩子的配合行为予以积极鼓励,以此来让孩子逐渐接受即将改变的新环境。
(福州市开智学校)
老程发言
孤独症孩子常被称为“星星的孩子”,意思是说他们有视力却不愿和你对视,能说话却不愿意与你交流,有听力却总是充耳不闻,有行为能力,但其行为却总与你的愿望相悖。对大多数人而言,他们如同天上的星星,一人一个世界,看似与我们很近,但实际却遥不可及,难以捉摸。
工作的原因,我曾采访过一些患孤独症孩子的家长,每聊起孩子,他们多有忌讳。但从其欲言又止的片言只语中,我能体会到他们对孩子的无限疼爱与痛惜。对于孩子的现状,他们往往会感到无助和无奈,对于孩子的未来,他们往往会感到迷茫与彷徨。
他们的心状,我是十分理解的,只是,这种消极的态度是不可取的。孤独症孩子的康复,不是任何一个家庭、一所学校或者一个机构能独立完成的,康复效果如何,固然要靠孩子本身,但更多的是要靠孩子生活依存和依赖的环境。这个环境就是家庭、学校、社会等若干相互关联的系统。由于每个系统的功能和扮演的角色不尽相同,其中需要有一种黏合剂,将这诸多系统黏合成一个完整的组合体,这就是家长在孩子康复、学习过程中所需要扮演的角色。
孤独症作为一种发育性障碍疾病,患儿的康复和教育,会是一个长期甚或终身的过程。不可能“一劳永逸”。所以家长必须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把孩子的康复训练渗透侵淫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中,而且不拘泥于一个场所或一个时间段。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让孩子取得最佳的康复、训练效果。
如果说康复是孤独症孩子生活的主要内容,那么陪伴就是家长对孩子最长久的付出。因此,少一些彷徨与无奈,多抽出些时间陪伴孩子成长,孩子将受益终身。
关于中国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