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刘颢
本期主题:如何为一户多残家庭提供有效的康复服务方案
读者来信
刘老师:
您好!
认识您3年了,直到今天才有勇气和您说我家的真实情况。记得前两年,您曾要求来家访,我都拒绝了。今年家访的时间又快到了,我想主动请您来家里,但是在这之前,我想告诉您我家里的一些真实情况。
按照您掌握的资料,应该只有我的女儿是精神残疾人吧,实际上我爱人也是精神残疾人,但是我一直没有给她办理残疾人证。12年过去了,我一直照顾着她们母女俩,从没有对外说过我家的真实情况。不是我不想说,是不敢说。我每天的愿望就是全家能顺顺利利吃饭、睡觉,别发病,别摔东西。但这对我来说完全是奢望,家里的门和电视不知道被砸坏了多少次。现在,我的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了,真怕有一天我倒下了,她们母女俩没人照顾。我无数次想过,干脆一家人一起走了算了。
多亏了国家这些年来对精神残疾人的康复政策越来越好,这几年我女儿一边稳定的免费服药,一边参加精神残疾人的“中途宿舍”。通过康复,女儿确实开朗不少,但我能明显感到她害怕回家。我知道她害怕的是家里冷冰冰的环境。
前几天,街道的工作人员给我打电话,说介绍我的女儿去工作,我拒绝了。我不知道她要是离开“中途宿舍”还能不能控制自己,也担心外界的歧视对她再次造成伤害。我自己的内心是矛盾的,说话可能也有些前言不搭后语,我想问您的问题是 ①她母亲是否该去办个残疾人证,也让她参加“中途宿舍”的康复。残疾证没办下来之前可以去吗?②我女儿的状态能否去工作。我现在唯一的希望就是我的女儿了。说得凌乱,请您原谅。
观察者建言
这封读者来信,是这位残疾人亲友给我发来的一条将近1400字短信的节选。目前他的女儿依然在精神残疾人“中途宿舍”(各地残联为精神残疾人搭建的从医院到家庭之间的过渡平台,是精神残疾人社区康复的重要模式)进行康复训练,距离就业尚有较远的距离。他的妻子正在办理残疾人证,在残疾人证办理下来之前,每周参加一次精神残疾人亲友互助小组的康复活动。
类似这样一户多残的情况在工作中并不少见,特别是智力、精神残疾人受到遗传性因素的影响,导致这类型残疾人家庭的问题更为突出。
在了解残疾人需求的过程中,家访虽然会增加很多工作量,但是对于了解残疾人的真实状况是非常必要的环节。如果说家庭本身即是一个由人际关系构建的团体,那么正如勒温在团体动力学理论中提出的观点,一个家庭的特征并非各个体特征的集合,而是家庭成员相互依存的内在关系构成的整体。特别是在心理行为康复工作中,不论是采用何种康复方法,看似是属于心理学范畴,但我们都无法将个体的心理和行为置于其所属的生活、社会环境之外去进行独立解释。随着残疾人年龄的增长,社交范围的扩大,社会学因素对残疾人心理行为的影响逐渐起到决定性作用。
因此本期的重点在于,如何为一户多残家庭提供有效的康复服务方案,通过家庭的整体改善来达到整体康复效果。在这封来信中,我们可以看到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一位是照顾妻子及女儿12年的身心疲惫的丈夫。一位是被丈夫“保护”起来,12年不为外界所知的妻子。一位是被家庭寄托所有希望的处于精神病稳定期,但家庭环境糟糕、环境压力巨大的女儿。三个人住在同一屋檐下,却形同陌路。
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康复的基石,应该能够给个体提供足够的支持与安全感,同时带给成员适度的压力及约束。而心理行为问题较为集中和突出的个体背后,往往是家庭环境提供给超出成员承受能力的压力和约束,导致家庭成员之间无法坦率地交流感受和想法。很多人都说,精神残疾人“中途宿舍”挺好,残疾人都想去。但是我每次听到残疾人亲友说这句话时,都感到这背后是家庭环境和家庭支持的另一种缺失。世界上还有比家庭更重要、更温暖的地方吗?如果有,也是因为那个地方具备了“家庭”的特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判断性态度对待问题,好与坏、对与错、应该与不应该等。而在心理行为康复训练过程中,所有能够康复并最终走向社会的残疾人,其心理最大的改变莫过于态度判断向非态度判断转变,其行为最大的改变莫过于对以往让他们难以自控的团体攻击行为、引发负面情绪的心理冲突和矛盾,能够进行有效的情感表达。
残疾人心理行为康复训练观测站在康复训练中,能够有效的增进一户多残、缺乏有效沟通的家庭成员之间的了解,化解尖锐的家庭冲突和矛盾,具有较高的康复实用价值。观测站通常由两间屋子构成,一间为观测室,一间为训练室。由观测室朝向训练室用单面玻璃隔离,并在训练室作适当的装饰。采用的方法与团体对团体疗法类似。可以将家庭成员分为两组进行,一组作为观测组,一组作为训练组。或两组轮流进行。
在心理行为观测站的训练,实际上是创造了一种具有真实社会角色、心理冲突和矛盾的可控情景,为残疾人提供了观察自己的家庭成员在情景中真实行为的机会。在进入训练前,要对观测组的成员提出以下问题:
1.你预期在这种情境下,你的观察对象会做出何种行为反应。
2.为什么在这种情境中的情况,如果在家庭中出现,观察对象的行为反应会完全不一致。
3.你预期这种情景中存在的冲突会如何解决?
4.为何这种冲突,在这里观察对象能够积极的寻求解决办法,而在家庭中却长期沉默寡言,不闻不问,致使冲突长期存在?
5.这种行为的诱发因素是什么?如果是你,你会如何处理?
6.你与被观察者互换位置,你的被观察者会如何回答以上这些问题?
在康复训练进行的同时,康复师要对观测者和被观测者的行为、语言、情绪情感的表达进行记录,并将双方对预期行为的差异进行对比。最后康复师通过设置新的情境进行示范、模仿、引导家庭成员练习,这样可以学习情感表达和对对方行为进行预期的技巧,增进对自我心理和行为差异的理解,同时也更容易将康复训练效果迁移到日常生活中。
名词解释
团体动力学(group dynamics)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20世纪30年代后期倡导的一种研究社会团体对个体的影响及维系团体功能的理论和方法。勒温依据格式塔心理学的观点和场论思想,认为团体并非各个个体的特征集合而成,而是由团体成员互相依存的内在关系构成的整体,具有各个个体不具有的动力特性。该理论注重联系实际, ,包括社会风气的改革、领导者的培养及由种族、宗教或其他社会隔阂引起的紧张问题,以及团体成员间的人际关系、团体与个体的互动、团体社会氛围、团体凝聚力、团体决策过程等。
团体攻击(group attack)
个体将造成自己心理挫折的因素扩大为由某一团体引起的,因而将攻击目标指向该团体,以缓解心理紧张的现象。其产生原因有三:①智力落后者对事物评价不当,或无法正确对待引起其挫折的因素而对团体实施攻击;②精神病患者;③正常个体因认知偏差而引起行为上的错误。
团体对团体疗法(group-on-group therapy)
团体心理治疗技术。训练小组(T小组)中使用的一种技术,旨在提高参与者对个体行为和小组过程的认识程度。方法是在一个小组进行活动时,领导者安排另一个小组从旁观察,并要求他们把观察到的信息反馈给活动小组。此技术有时在同一小组内使用,方法是将一个小组分成两部分,让其轮流作观察组和行动组。
(本文对心理学概念的解释参考《心理学大辞典》,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刘颢
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理事
北京市东城区残疾人心理行为康复训练中心主任
作者邮箱:AHL1889@126.com
关于中国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