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杨红花
案例
听障生陈某,女,12岁,聋校五年级学生,有残余听力,能说会道,漂亮伶俐,聪明好学,一到四年级期间孩子在学习等各方面的表现都很出色,是班级的好干部,老师的好帮手。大约从四年级第二学期开始,她思想转变得非常快,除了学习成绩保持优秀外,出现了以下的不良行为,一是说谎,你很难分辨她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二是好吃懒做。班级每个同学带来的零食都要先“孝敬”她一点,吃完饭菜的碟子、碗,让班级里小的同学帮她洗;三是在班级称王称霸,班里的同学都很怕她;四是偷拿奶奶小店抽屉里二百元钱,并把喝喜酒亲戚给的一百五十元红包放在身上不告诉父母,留着自己用;五是逐渐喜欢与异性交往,开始与高年级的一个的男生偷偷传递小纸条。
老师发言
一、问题分析
这么聪明的一个学生是如何变成这样一个有着严重思想与行为问题的学生呢?
1、孩子由于住校,半个月才回家一次,回家后父母工作又很忙,无暇顾及她的生活更谈不上教育,即便是做错事也听之任之。
2、从入校以来她一直在赞扬声中长大,这让她内心逐渐骄傲起来。当她做错了事情,她为了能保持在老师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便用说谎来掩饰自己的错误行为,久而久之便助长了她的这些不良的思想行为。
3、一直以来她都是班级的小干部,老师不在时她就是小老师,这就使她逐渐成了班级的“小霸王”,只要她吩咐的事情同学们不敢不听,她做什么坏事同学们都不敢告诉老师。
二、行为矫正措施
1、首先要让她从思想上正确认知自己的不良行为,并通过老师、家长帮助她认识她的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是错的。
2、在撤消她在班级里的一切职务后,充分利用每天早晨谈话课和班队课时间组织大家对她每天行为进行评论,好的行为及时鼓励与表扬,不好的行为严肃批评与惩罚。
3、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人和事对其进行正反两方面思想和行为的教育,并结合她的实际情况进行教育。平时一旦发现她有良好的行为出现,就及时当着同学的面表扬她的进步,鼓励她把好的行为维持下去。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聋哑学校)
(图_罗琪)
老程发言
儿童教育,长久以来就是一个争论颇多的问题。古有孟母三迁,岳母刺字,前者是营造良好的环境,后者是树立远大的志向。窃以为,此两点实为儿童教育的关键所在。家长愿意把孩子送进好学校,名师为其一,更重要的是让孩子能够在一个良好的环境健康成长,但有些老师过于注重学习成绩,而忽略了道德品质的教育,孩子同样犯错,只批评学习差的同学,而学习优秀的同学则听之任之,长此以往,便助长了孩子一些不良行为的发生。同样,家庭环境亦不可忽视,特别是残疾孩子,他们有些在出生时便身有缺陷,疼爱孩子的家长,不自觉便有一种负罪感,总希望能够在生活上给孩子最好的照顾,溺爱有加,教育缺失,这就造成孩子目无尊长,缺乏起码的责任感。
案例中的陈某便是如此,人前与人后、学习与生活的两面性,便是道德教育缺失的结果。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一段经典的话:“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因此,在残疾儿童的教育过程中,不能因其残疾,便过度溺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尤为重要。对于孩子的现状,要坦然面对,对于孩子的未来,要正确引导,虽不求如岳母刺字的精忠报国,但一颗平常心却必须拥有,让孩子能够拥有灵敏的头脑、良好的性格、广泛的兴趣、善与人交往和对一切美好事物的喜爱,这才是孩子童年最需要的。
关于中国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