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上课举手发言情景
文_赵玉
一.什么是差别强化?
差别强化是运用强化和消退原理来提高及降低良好行为和不良行为的出现率。良好行为每出现一次就强化一次,不良行为则不被强化。
应用差别强化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合适的差别强化的环境;(2)确定并及时呈现强化物;(3)消除对不期望行为的强化;(4)使用间歇强化保持目标行为。
案例1:小天是一名7岁的孤独症儿童,老师每次给他布置作业时,他就会发脾气用手拍桌子,在椅子上摇晃身体,而老师每次都会让他去个训室待一会,等他安静下来再带回教室。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老师发现小天的发脾气行为是为了逃避做作业。于是,老师使用差别强化程序,把作业划分为各小部分,告诉小天每完成一部分作业就可以让他去教室后面休息两分钟,没有做完或者发脾气都不能去教室后面休息。经过一段时间的差别强化程序,小天在面对做作业时,发脾气的次数减少了,可以在座位上完成布置的作业了。
二、差别强化在应用过程中要注意哪些误区?
1.应用一段时间的差别强化增加良好行为后,减少甚至不再给予强化
在孤独症儿童学习生活中,老师、家长认为儿童的良好行为得到稳定保持后,就不再给予强化了,这就容易减少儿童高频率出现的良好行为。为了保持良好行为的发展,要注意使用间歇强化保持目标行为。
案例2:小华是一名在融合班级就读的孤独症儿童,老师安排他和其他同学每天共同完成一项任务——把黑板擦干净,刚开始老师看到干净的黑板就会夸奖小华“真棒,任务完成得很好”,小华很高兴;如果黑板没有擦干净,老师会提示小华下次要注意并不给予表扬。过了一段时间,小华每天都会把黑板擦干净得到老师表扬。后来老师认为小华可以很好地完成该任务了,不再需要频繁表扬了,于是老师表扬小华的次数逐渐减少直到消失。由于小华把黑板擦干净后没有得到表扬,于是不再认真擦黑板,最后都不参与擦黑板的活动了。
2.要避免产生不良的替代行为
不良替代行为就是在应用差别强化来减少某一行为时,导致了另一种不良行为的产生。
案例3:小明是一名8岁的孤独症儿童,注意力保持较差,经常听一会课就站起来,在教室里随意走动,影响教学秩序。老师为了正常上课,给小明一张“我要休息一会”的图片,并告诉小明要表达休息的要求时给老师这张图片,并说“我要休息”,老师会允许他去教室外面休息两分钟。后来只要小明给老师图片并说“我要休息”时,老师就会让他去教室外面休息。经过一段时间老师发现,小明表达“要求休息”的次数逐渐增多,目的不只是正常休息的需要,而是逃避上课了。
差别强化既可以对积极行为进行强化,又可以消除不良行为。它比惩罚更有效地降低或消除问题行为,也可以比单独强化更快速地提高和产生良好行为。因此老师和家长要准确掌握差别强化的应用程序,避免出现应用误区。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孤独症儿童教育研究中心)
小知识:
强化物的选择
在对儿童行为进行差别强化时,要对期望行为给予强化。所以,必须先确定在差别强化程序中要使用的强化物。那么如何确定强化物呢?第一,要观察儿童确定高频率行为,确定问题行为的强化物;第二,询问父母、教师等了解儿童的人,使用强化物问卷或访谈;第三,呈现可能的强化物,对行为反应进行评估;第四,将可能的强化物与反应行为联系起来,测量反应率或持续时间。经过上述步骤,基本可以确定适合儿童的强化物啦。
关于中国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