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从“特教为主”到“普特结合”,从“隔离”到“融合”的进程,“融合教育”的理念已经成为了当今特殊教育发展的趋势。2014年,国务院转发了教育部、发展改革委、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中国残联7部门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通知,在第一期提升计划为期三年的实施过程中,残疾人受教育机会不断扩大,普及水平明显提高;财政投入大幅增长,保障能力持续增强;教师队伍建设和课程教材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但是,2017年7月印发的《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通知中也提到了“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发展整体相对滞后”是当下特殊教育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对融合教育理念的理解不一,各地的支持政策不同,各地残疾人状况特点和需求重点不同等客观原因,“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这一课题也在不断探索中前行。衣恋集善融合教育项目是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和衣恋集团合作开展的一个公益项目,项目中的“融合教育先行计划试点幼儿园推广和支持活动”为非义务教育阶段融合教育的本土化进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刘树芹认为科学地配比残疾孩子和健全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培育,是对残健孩子都有益的事情,健全孩子不仅没有“被融合”,反而会激发出更强的责任感。
邓猛, 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融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衣恋集善融合教育项目带头人。
文/图_陈曦
融合 “逆向融合”之路的逆境与探索
2017年11月15日,位于青岛市的幸福之家融合幼儿园举行了“衣恋融合教育青岛试验点”授牌仪式,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秘书长张雁华,北京师范大学融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邓猛和幸福之家融合幼儿园园长刘树芹共同捧起“一脸集善融合教育项目实验点”牌匾。能够成为该计划的试点幼儿园,既是对幸福之家融合幼儿园十年“逆向融合教育”的肯定,也是对融合教育本土化实验、多样化探索的期待。
“逆向融合”是刘树芹对幸福之家融合幼儿园办园过程的总结——幸福之家融合幼儿园,先有特殊孩子,再有健全孩子,全园300个孩子中,特殊孩子和健全孩子的比例为1:1——逆向融合是指健全孩子与特殊孩子的融合过程。幸福之家融合幼儿园是全国唯一一所通过这种方式、残健儿童达到同样比例进行融合教育的幼儿园,从幼儿园成立至今,已经走过10年历程。在这10年探索中,刘树芹经历了自我怀疑,家长的猜疑,甚至还有相关部门的质疑,最终走出一条富有特色的学前融合教育之路。
这一切,要从2005年刘树芹接触的第一个孤独症孩子说起。
2005年刘树芹是一名普通的幼教老师,园里新来的一名特殊孩子引起了她的注意。这个孩子叫苗苗,4岁半的孩子没有任何语言,生活自理能力极差,情绪和行为问题非常严重,从不和其他小朋友在一起。送这个孩子来的第一天,苗苗的妈妈也带来了一个大包裹,里面是26条裤子,妈妈说,孩子经常尿裤子,这26条裤子是他一天要更换的衣服。在此之前,刘树芹从没有接触过特殊孩子,只是凭借幼教多年的直觉和经验,去教会孩子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生活自理能力。一个月后,孩子不尿裤子了,苗苗妈妈激动地说:“我们过去送他到一个贵族幼儿园,4个老师只照顾10个孩子,老师还建议我们给孩子带尿不湿,您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孩子竟然不尿裤子了。”刘树芹为了进一步了解苗苗的情况,在苗苗妈妈的带领下来到了一家康复机构,在机构里,刘树芹看到了很多像苗苗一样患有孤独症的孩子,在这里,她的心被触动了。康复机构的传统康复方式,让刘树芹开始思考,究竟什么样的环境,才是这些孤独症孩子的需要?自此,刘树芹开始与特教事业结缘。在跟踪研究孤独症孩子的同时,她研读了许多关于孤独症的专著。随着对这个特殊群体的更多了解,她逐渐形成了“孤独症孩子是树苗,普通孩子是土壤”的理念,“在交际活动中提升,在日常生活中教育”的融合教育方式。
在大量孤独症孩子家长认可支持下,2007年刘树芹创办了幸福之家融合教育幼儿园,办学之初,因为没有钱聘请足够的老师,刘树芹一个人每天都要上15节个训课,经常沙哑着嗓子,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有些孤独症的孩子有暴力行为,刘树芹常常会被他们抓咬伤、扯头发。而最难的地方,在于招收健全孩子入园与特殊孩子进行融合。采访中,我问刘树芹,让健全孩子来到这所“特殊的幼儿园”,那些家长们不害怕自己的孩子“被融合”吗?刘树芹直爽地说,家长怕,也有领导怕,说这是胡闹,包括她自己,心里也怕有问题。在最初的融合探索中,刘树芹并不敢让刚入园3岁的孩子参加融合活动,因为年龄的小的孩子辨别力弱,模仿力强。但是在实践中刘树芹发现,健全孩子不仅没有被特殊孩子的怪异行为影响,反而激发了这些孩子的责任心与自信心,很多孩子自觉形成一帮一的小组。刘树芹实验了特殊孩子和健全孩子的融合比例,她发现健全孩子少特殊孩子多,健全孩子带动性差,健全孩子多特殊孩子少,容易分团体,在健全孩子和特殊孩子1:1或者少于1:1的时候,能达到最佳融合互助效果。经过实践观察,刘树芹认为科学地配比残疾孩子和健全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培育,是对残健孩子都有益的事情,健全孩子不仅没有“被融合”,反而会激发出更强的责任感。为了让健全孩子入园,刘树芹对所有入园的健全孩子全免费,让事实证明她的观点——逆向融合是对双方有益的。就这样,从第一个孩子开始,幸福之家的健全孩子渐渐多了起来。刘树芹的融合教育理念不仅得到残疾孩子家长的支持,也得到了健全孩子家长的肯定。
在探索中前进的幸福之家融合幼儿园在2009年、2010年被评为青岛市特殊教育工作先进集体,2011年被确定为青岛市残疾人联合会定点康复机构和红十字博爱幼儿园,2014年成为由青岛市教育局主管的融合幼儿园,山东省的定点康复机构。
融暖 跨国企业推动融合教育本土化进程
刘树芹的融合教育实践引起了一家跨国公司的注意,来自韩国的衣恋集团创始人是一位残疾人,他在创立中国衣恋集团之初便承诺,每年都要将纯利润的10%用于公益事业,回馈中国。2014年,中国衣恋集团和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合作设立“衣恋集善专项基金”,在5年时间内由中国衣恋集团捐赠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6000万元人民币,合作开展涵盖残疾人教育、康复及就业等公益项目。“衣恋集善融合教育项目”为衣恋集团和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支持北师大融合教育研究中心执行的针对0-6岁患有听损或自闭症儿童进行融合教育的项目。经各地申报,选取了在本地教育领域进行了多年理论探索和实践检验的单位,从广州、厦门、无锡、赤峰和郑州等5个城市23所幼儿园开展融合教育的试验和推广。这5个地方涵盖北部中部东部,包括经济发达和欠发达地区,此次授牌的青岛幸福之家融合幼儿园是第6个地区。通过这6个样本项目的实施,帮助更多的残障儿童跨越障碍,融入主流教育,进一步推动中国残障儿童融合教育本土化的发展。2017年1月9日至10日,第一届衣恋集善融合教育发展国际研讨会在福建厦门召开。研讨会邀请了来自教育部、美国、俄罗斯、英国、澳大利亚、韩国、日本、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40余名知名融合教育专家学者进行学术研讨和专业交流,来自全国高等院校特殊教育专业、教育机构和康复机构以及一线融合教育工作者共计500余人参会讨论,围绕着当前国际融合教育发展趋势以及我国融合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比较,探讨中国融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本土化发展。
融会 “学前特教”民间走在了官方前面
记者:现代融合教育的概念来自于西方,中国的国情不同,各地差异很大,在融合教育的本土化进程中如何才能寻求出适应我国国情的“中国方案”呢?
邓猛:20世纪50年代,西方将特殊儿童标签化的隔离式特殊教育开始受到批判,融合教育逐步发展为当代特殊教育的主流方向。从大历史的角度去看特殊教育时,会发现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的主张其实就包含着对受教育者的“零拒绝”。应该说,融合教育是孤独症融入社会的主要途径,融合要越早越好。融合是一个自然的过程,需要的是支持,而非等待。有数据显示,现在社会里“高度危机儿童”人数呈现增长趋势,约有四分之一的儿童有不同程度的特殊教育需求。融合教育在中国开展的时间相对较晚,但是成绩斐然,可以说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国家两个世纪的工作。但是也应该看到,融合教育的本土化进程还处于逐步探索的过程之中,此次衣恋集善融合项目便为融合教育本土化进程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中国各地差异很大,比如说我们在赤峰地区的探索发现,那里脑性麻痹的孩子比较多,所以采取了半天融合教育和半天康复训练相结合的方式。在郑州,社区的公共空间有使用优势,所以采取了借助公共资源进行融合教育的方式。融合教育“中国方案”首先要考虑的是因地制宜的问题。
记者:为什么您的关注点放在学前教育阶段?此次选择青岛成为项目开展的第六个地区,幸福之家融合幼儿园吸引您的地方在哪里呢?
邓猛:美国资料显示,从学前阶段开始对特殊儿童进行干预直至成年,政府可能需要投入6万美金。如果不进行干预,社会将会投入高达百万美金,对该特殊儿童来进行各种福利与保障。特殊儿童3岁前进行干预,是之后再进行干预效果的10倍,6岁前干预,是之后进行干预效果的2倍。因此,义务教育前的这段时间是特殊儿童干预的黄金期,这一阶段也是儿童各项能力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现在我国融合教育主要关注点在“义务教育”阶段,学前干预相对很少,主要工作是由残联等社会部门支持下开展起来的。学前特殊教育相对更加缺乏专业人才,缺少资金注入,可以说,现在民间走在了官方前面,基层走在了政府前面。融合教育本土化过程中应该进行多种方式的尝试,幸福之家融合幼儿园是一个很有特点的学前融合教育幼儿园,从立园宗旨到办园过程是让健全孩子与残疾孩子融合,这更具有挑战性,工作开展的难度更大,也更具有意义。幸福之家也是现在试点地区唯一一个残疾人孩子和健全孩子按照1:1配比的幼儿园,是很好的探索;其他试点幼儿园也是根据自己的优势发展不同的方式和路径。
记者:在该项目学前融合教育的探索中,已经取得了哪些经验?
邓猛:衣恋集善融合教育项目还在进行之中,已经取得阶段性的成果。我们认为在早期干预的黄金期,应该奉行“教育优先,康复辅助;全能开发优先,缺陷补偿结合”的原则。过去我们通常习惯于通过隔离的康复训练方式让残疾儿童各项技能具备以后才能回归主流环境,但隔离的训练效果并不好,且违背儿童的基本权利。儿童从一开始就生活在人群中,所以融合随着生命开始就已经开始了,不能人为地隔离。同时,许多残疾儿童存在的社会性发展问题,在生态的社会环境中才能得到更好的解决,应该更多地尝试通过融合教育来使儿童得到全面发展,实现平等参与学校和社会生活的权利。我们必须清楚,并不是所有的残疾儿童都需要康复训练,但是所有的人都需要教育;即使需要康复训练,也不是在生命的各个阶段都需要;但需要终身教育。教育和康复需要结合,但要坚持教育为主、康复训练为辅的原则。这也符合全球范围融合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对此,我们还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并且在体制上对学前融合教育模式进行推广。
关于中国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