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韦晴
一、什么是应用行为分析?
应用行为分析是一门致力于研究和改善人类行为的科学,它将行为主义理论运用于实践中,试图促进人类某种行为的积极转变。应用行为分析认为行为发生的机制主要有两种:经典性条件作用认为行为是“刺激”作用的结果,刺激在行为之前,可以通过控制刺激来改变个体行为(参见个案1);操作性条件作用认为行为是“强化”作用的结果,强化在行为之后,可以通过控制强化来改善个体行为(参见个案2)。
个案1 一个孤独症儿童非常容易兴奋,上课时经常离座在教室走动。经过分析发现,久坐在椅子上的那种不舒服感觉引起了离座行为,离座行为的功能是为了逃避。因此教师为其制定了新的计划,即每过10分钟就可以站起来休息一下,这种方法有效地减少了离座行为。
个案2 一个孤独症儿童在课堂上总是从座位上站起来举手叫老师,这时,老师总是会停止讲课,对他进行劝阻,但问题行为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经过分析发现,老师的关注强化了问题行为,问题行为的功能是为了获得老师的注意。因此在以后当孤独症儿童再次站起来举手叫老师时,老师忽略了这一行为,几天后该行为出现的频率持续降低。
二、应用行为分析具有哪些特点?
应用行为分析具有应用性、行为性、分析性、技术性、概念系统化、有效性、可泛化性七大特点。以下我们可以结合案例,逐一阐述。
个案3 一个孤独症儿童具有严重的自伤行为,不但给自己的身体造成了伤害,而且给父母和老师造成了极大的苦恼和困扰。我们可以遵循应用行为分析的七大特点展开干预:(1)逐渐发展儿童的言语表达能力与情绪调节能力,有助于减少自伤行为;(2)对自伤行为进行操作性定义,确定行为的形式(咬手、打头等)以及行为发生的频率、时间、地点等;(3)对自伤行为进行功能性行为分析,确定自伤行为发生前的事件和行为发生后的处理方式,找出引发这种行为的原因以及行为的功能是什么,并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4)可以采用单一被试设计法,详细记录自伤行为在干预前、干预时和干预后的具体变化情况;(5)可以采用差别强化法,例如,当自伤行为的发生频率得到减少时,或当使用积极的替代行为解决问题时,就给予强化;(6)干预的目的是减少自伤行为,从而降低对儿童自身的危害,改善儿童及家庭的生活情况;(7)家长和教师可以一起合作,帮助儿童在家庭和学校中减少自伤行为,且维持自伤行为的低发生率。
应用行为分析可运用于各个年龄段的孤独症人群,在问题行为减少和新行为习得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效果。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孤独症儿童教育研究中心)
后天环境是否会导致孩子产生孤独症?
孤独症受基因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最新研究发现,环境因素对这种发育障碍的影响可能比研究者们之前认为的更重大。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研究者们指出,对于孤独症风险的发生,环境因素的影响作用可能高达55%,而归因于基因因素的影响则低于40%的比例。这里的环境因素可能包括家庭的社会经济情况,母亲生产时的并发症,母亲受到的感染以及在怀孕前和怀孕期间的用药或感染,父母生育年纪较大,出生体重较低,多胎妊娠以及准妈妈在怀孕期间的任何药物治疗或者感染等。
因此,如果知道了环境因素对孤独症的影响作用,就有可能改善其中一些因素来降低孤独症的患病率。目前对于基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在孤独症中的发生发展的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更全面地了解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对孤独症的影响将有助于寻找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于中国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