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颢
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理事
北京市东城区残疾人心理行为康复训练中心主任
作者邮箱:AHL1889@126.com
文_刘颢
案例及问题
社会融合性康复作为康复总体任务中的关键环节,有两个方面需要我们重视:其一是现阶段康复工作的精准化发展趋势,其二是“客观社会排斥”和残疾人群体普遍存在的隐性的“主观社会排斥”现象。鉴于社会融合性康复效果和后期在社会生活中反应出的实际问题存在较大的时间跨度,本文将通过一个持续5年的社会融合性个案,与大家共同探讨和分析。
本案例中的康复对象森森(化名)因为一场交通事故,造成了肢体残疾并伴随社交认知障碍,自2012年10月至2014年进行心理行为康复训练,2015至2016年参与社会融合性康复,2016年10月正式回归社会参与工作。本文以森森自2016年10月参加工作之后发生的心理行为变化为主要线索,探讨社会融合性康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解决方案
森森参加工作之后,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没有接到他家人的电话。然而4个月后森森的妈妈突然打电话给我反应森森的情况。
经过交谈我了解到,森森原本在一个网络公司工作,负责每天发货退货,因为工作量大,上班时间又较长,其间还因为工作出现纰漏而被扣发工资,试用期结束之际,森森妈妈觉得他太累,就跟森森商量不要去那里上班了,而森森自己也没有反对。后来森森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又出现了情绪和行为问题。另外森森妈妈还表示森森已经29岁了,正打算给他找对象结婚,并让他单独出去租房子住,以锻炼他的生活自理能力。
聊到这里,我对森森妈妈说:“阿姨,您认为森森从我这里走了,就算康复了吗?他走之前,我跟您千叮咛万嘱咐,两年之内的唯一任务是找一份不费脑子耗费体力的工作,只要能够坚持干两年不出问题,之后就可以按照正常的轨迹发展了。他现在还在康复阶段,这个事实您必须要认识清楚,我当初跟您这么说的,现在还是这么说。您要是能执行我还能帮您,您要是不执行,出了问题找我我也帮不了。”经过进一步交谈,森森妈妈也意识到,现在还不是让森森结婚的好时机,她说:“刘老师,您再帮帮我吧,我现在也想明白了,我现在该怎么做?”
“我给您一个建议,必须执行,没有商量的余地。给他找一份不费脑子但是消耗体力的工作,持续干两年,这两年不能让他离开您独立去住,也不要再提找女朋友的事情,让他通过工作充分融入真实的社会环境,什么叫真实的社会环境呢?他在我们这里做融合训练,犯了错误我们会鼓励他,教他正确的处理方法,同事们虽然都扮演不同的角色,但没有人会跟他斗心眼背后使坏。而真实的社会环境中什么都会有,羡慕嫉妒恨什么都会发生,犯了错误扣钱那是轻的,严重了直接开除都不过分。而您要在家扮演我们的角色,这些也都交给过您,您不能认为他康复了就不用这些方法,您要不断的鼓励他积极面对,鼓励他在人生中学会坚持、忍耐和等待。我说的这些您能坚持执行的话,我再帮您一次,要是坚持不了,我能力有限也就帮不了您更多了。”
“刘老师,我能坚持,我这次都听您的。”森森妈妈说。后来我帮他联系到了一家咖啡店,做服务员。森森妈妈又担心森森太胖影响工作, 我告诉森森妈妈:“您知道人和环境会发生交互作用吧。有些人是能够改变环境的,而有些人会被环境所改变,您的儿子就是后者,就是被环境改变的人。他现在这么胖,就是因为他每天在家脸都不用洗,也不出门,减肥有什么用呀?先让他到一个环境中,逐步被环境所影响,他自己就会想着该减肥减肥,该找女朋友找女朋友了,他要是真想干什么您不用操心,他要是不想干您操碎了心也没用!”
在结束对话的两周以后,森森到了我推荐的那家咖啡店当了一名服务员,行走不便的他负责在吧台点单输入的工作,其间因为和一名顾客发生了争执差一点被咖啡店开除,通过多次的努力协调,最终森森成为了那家咖啡店的正式员工。他的康复之路结束了么?并没有!一切都只是刚刚开始!
重点提示
社会融合的标准化、个性化和精准化的平衡
随着精准化康复的逐步推进,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渐渐意识到在标准化、个性化、精准化三者之间平衡的重要性。社会融合性康复作为康复后期的关键环节,标准化的总体设计使残疾人有明确的目标,同时确保康复工作人员能够更好的掌握工作的节奏感。个性化设计是针对残疾人需求并结合个体特征进行的分类调整,而精准化则需要更为强调空间性和及时性。在以往的工作中,康复空间的灵活性和康复的及时性都对康复效果有着较为不利的影响,使得康复工作在时间轴上相对滞后,不能及时有效的开展。
那么如何才能保证每一位残疾人都能够获得并达成他们需要的社会融合性康复效果呢?为了达成总体目标、残疾人个体需求、康复空间的灵活性和及时性上的平衡,既要根据残疾人所处的环境、不同的康复阶段、不同的残疾类别加以设计,还要采取以经验为基础的创造性的团队式康复服务模式,从任务背景、康复对象的交互角色、亲友的家庭任务、任务规则、融合环境和社会真实环境的容错设计,到反应时间和实时干预模式都需要纳入每一个残疾人的社会融合性康复之中,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条理化。
我们还应该在残疾人融入社会之后,充分的持续性的发挥稳定的康复支持功能,而时间则是这一阶段最为关键的因素,建立残疾人亲友支撑网,让残疾人亲友及时反应残疾人现阶段的真实问题,并指导他们采取恰当的行动,从而使得处于群体影响中的残疾人心理和行为状态更为稳定。
客观社会排斥与主观社会排斥
客观社会排斥,是指有一部分人按照某种标准来看,是处于一种被排斥的状态,但是由于某些因素影响,他们并不感到自己遭到排斥。主观社会排斥,则是指某些社会成员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认定自己处于被排斥状态。
在政策性融合环境越来越好的大趋势下,残疾人群体中普遍存在的主观社会排斥现象已经逐步发展为现阶段康复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文中森森的经历,就是在回归社会生活之后,一个较为典型的主观社会排斥案例,在这一案例中,森森并不是代表个体,而是一个群体的代表,这个群体包含了残疾人本身、残疾人亲友和其他残疾人。群体的数量不用很多,有时候只需要几个人就可以形成一个群体,而个体的意识和行为会被群体所左右。通过建立成功融合的小型示范群体,再将如何从主观社会排斥中脱离出来,成功进行社会融合的经验进行持续性的分享,是较为有效的手段和途径。
Q:刘老师,我是一名脊髓损伤患者,在生活中总会感到恐惧和害怕,我不敢看之前的照片,不敢接触之前的朋友,不敢做长远的计划,也不再奢望爱情、期盼人生,用6个字来描述我现在的生活状态:活一天算一天。朋友们对我的关心,我觉得是一种怜悯;父母对我的关爱,我觉得是一种拖累;社会对我关注,我觉得是一种show。
我也知道我要融入社会,总待在家里不行,可是我实在接受不了外界对我的这种关心,这种关心让我时刻意识到我是一个残疾人,是一个没有未来,没有希望的人。我不知道想问您什么,只是想和您说说,仅此而已。
A:希望与谁同行?这是我想和你共同分享的话题。我们常常只顾自己将想法向别人诉说,总认为他人的行为都怀有某种目的性,那么世界上是否存在毫无目的性的行为,不论这种目的性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
当你忙于区分和思考人们关心你的动机的时候,忽略了关心这一行为本身带给你的价值。你首先需要确定的是,“活一天算一天”与你的价值观是否相符,如果你的目标更为高尚和远大,那么你应该关注的是,在现有条件下,你以何种方式达成你的目标,但是这需要极大的勇气来促使你走出第一步!
脊髓损伤者希望之家及很多分支机构都可以作为你迈出第一步的不错的选择,人生的胜利不只来自于你一个人的努力,跟随着你的心灵前行,和更多的人携手同行会让你的人生更加富有意义,与集体共同抵达终点,共同分享成功,是最最甜美的事情。
关于中国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