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赵玉
我国目前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安置形式有哪些?
我国对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始于20世纪90年代,1994年正式开展对孤独症儿童的教育训练工作,到90年代末,全国一些大城市中的培智学校、普通学校和幼儿园开始吸收孤独症儿童随班就读,2009年我国第一所公立全日制孤独症学龄教育学校广州市康纳学校成立,为14岁以下的孤独症儿童提供义务教育和早期教育。2012年成立的福州市星语学校专门为12岁以下的孤独症儿童提供义务教育。可见我国孤独症儿童安置形式经历了康复机构、特殊教育学校、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专门孤独症学校几种形式。目前,学龄前阶段的孤独症儿童主要安置于民办学前孤独症康复机构、普通幼儿园、特殊幼儿园、特殊学校学前班或家庭;学龄孤独症儿童主要安置于特殊教育学校、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或普通学校的特殊班及资源教室。
国外有哪些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安置形式?
美国孤独症儿童教育安置形式以普通学校为主,以公立和私立的特殊学校、寄宿制机、家庭或医院为辅,并且在普通班级就读的儿童都需要抽取部分时间到资源教室等接受特殊服务。美国近年来安置于普通学校的孤独症儿童数量所占百分比有稳定增长的趋势,安置于特殊学校、寄宿制机构、家庭或医院的孤独症儿童数量所占百分比持稳定下降趋势。英国的孤独症儿童教育安置形式也以普通学校为主,辅以普通学校附设的特殊教育班、特殊教育学校、寄宿制学校和专门招收孤独症儿童的学校。日本会根据儿童的智力和行为情况,将满6岁的学龄孤独症儿童安置于普通班、特殊班、为障碍者专门设立的特殊班或地方政府等专门设立的特别支持养护学校,而西班牙、芬兰、法国等国家则将孤独症儿童安置于高度专业化的特殊学校或专业化不强的普通学校。
哪一种教育安置形式对孤独症儿童的发展更有益?
目前,国外对于孤独症儿童教育安置形式的选择主要根据儿童的自身特征(如年龄、智力和障碍程度等)与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低龄、能力较好的儿童更可能安置于普通班级,而年龄较大、认知水平较低的儿童应该安置在特殊学校或特殊班等安置形式,专门的特殊教育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孤独症儿童的成长需要与学业需求。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应更多在普通班级环境中接受教育,而低功能孤独症儿童则应更多在专门环境中接受教育。低龄孤独症儿童应更多考虑融合的教育安置,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及自身能力的变化,可以逐渐调整儿童的教育安置形式,确保其始终在最有效的教育环境中成长。同时我国对于孤独症儿童教育安置形式的选择也逐渐根据儿童的年龄、智力、语言能力和社会行为能力等因素以及我国孤独症教育现状,将中轻度、低龄的儿童安置于幼儿园、普通学校,而重度、大龄的孤独症者安置于特殊教育学校或专门的孤独症学校。总之,无论是何种教育安置形式,家校合作、积极行为管理策略的使用和满足个体需要的课程,以及一定的特殊教育服务对儿童的发展都是必要的。只有对孤独症儿童多一些了解,根据其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教育安置形式,才能对儿童未来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孤独症儿童教育研究中心)
孤独症是遗传疾病吗?
孤独症谱系障碍不是一个单基因遗传性疾病,而是多基因遗传,涉及多种遗传变异。研究发现在孤独症患儿中,并不一定存在DNA 水平的突变或异常,但是在基因的调控水平上出现了异常,一些DNA包装化学修饰可以激活或抑制与孤独症谱系障碍和早期脑发育相关的基因。这些发现丰富了人们对孤独症谱系障碍病因的认识。在实际的研究工作中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问题,即多数基因的改变是随机的、偶发的,少数可重复性的研究也仅仅发现了病例的1%〜3%存在相同的基因改变。
关于中国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