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突发情况下如何应对 精神残疾人情绪波动

2017年09月20日 来源:《中国残疾人》2017年第9期

QQ图片20170920104358_100.jpg

刘颢

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理事

北京市东城区残疾人心理行为康复训练中心主任

作者邮箱:AHL1889@126.com

文_刘颢

案例及问题

在2017年全国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信息数据动态更新工作过程中,笔者直接参与了5395名各类型残疾人的信息数据动态更新工作,其中精神残疾人1693名。我对其中一名姓王的阿姨印象很深。她是一名有10年病史的精神残疾人,在数据采集现场出现了情绪强烈波动,对精神残疾人来说这是一种典型状态,而对于工作人员来说,是考验我们应对突发状况能力的时候。

解决方案

早上8点,信息数据动态更新工作大厅,11名工作人员已经做好了准备工作,等待开始一天的工作。

残疾人陆陆续续走了进来,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一位穿着整齐、气质不凡甚至表现得有些盛气凌人的女士进入到我的视线。她刚一说话,语气就有些生硬。

“咱们这个是数据动态更新,不是调查。您可以放松一点,根据问题直接说您的实际情况就可以。”“说了有用么?能解决么?我都这么大岁数了,没什么可说的,你问吧。”当工作人员要求她拿出身份证、残疾证做登记的时候,她打开自己的包,开始翻找。突然她说“你们昨天打电话没让我身份证和残疾证啊。”刚才还气定神闲的她,瞬间焦虑了起来。语气中带着些许颤抖。

“别着急,您可以打电话,问一下家里身份证号,其他资料我可以帮您查。”在她给儿子打电话询问身份证号的过程中,因为一些细节问题,她的情绪愈加激动,开始的对工作人员大吼大叫。

看到这位女士的情绪变化,根据以往经验,如不能及时妥当处置,不仅会使今天的动态采集无法正常进行,还有可能诱发她的精神疾病。经过沟通,我了解到,她姓王,患有精神分裂症10多年了,前前后后住过3次医院,很少走出家门与社会接触。我又询问了一些她服药、日常生活,以及情绪方面的问题。

她对自己的情绪问题一直避而不答,不过还是可以判断出她的日常情绪波动还是很频繁的,并且她对自身的情绪波动本身存在心理矛盾,即,不能接受和正面面对自己的情绪失控,将情绪波动归结于外在因素,情绪稳定后,对自己的行为存在负罪感和自责。这个时候,要让她的情绪尽快平静下来,采用最坦诚最直接的方式直击问题根源,是一种加快沟通进程的方式。

于是我对她提出了三个问题,并要求她凭第一感觉回答。1.您是不是总担心别人瞧不起您,一旦让您重复确定一些事情,您就觉得是在针对您个人,总想挣个对错,情绪就失控。2.您刚才不仅是在维护您,更是在维护您的儿子,您儿子是您现在唯一信任的人,如果刚才那个身份证号码不是您儿子说的,而是别人说的,您也不会突然就急了。3.咱们区有一个精神残疾人亲友的互助组织,如果我给您提供一个100%不会有歧视的环境,您愿意走出家门,多和他们接触接触吗?

这几个问题,她都给予了肯定回答。经过沟通,王阿姨的情绪平静下来,这时候我告诉她,动态更新之后,邀请她加入精神残疾人亲友互助组织,想去的时候就去,没有压力,可以高高兴兴的康复。临走时她对我们说:“今天实在不好意思,你们的态度真好,得病以后我不常出家门,这次能出来走走,参加残疾人调查还挺好的,平时有适合我参加的活动也告诉我一声,我肯定来。”

重点提示

精神残疾人三个典型的心理行为特征

1.易喜、易怒、内心较为脆弱,缺乏完善的自我认同。这种特征通常起源于精神残疾人康复中存在周期性,这种周期性带来的反复、无常和多变使得精神残疾人和他们的亲友深陷在一场“无固定期限”的康复契约之中。这个无固定期限的康复契约有多长?周期有多少次?都不确定。从理论上说,可以无限长!这就相当于我们在面对一场永远看不到结束时间的比赛。

2.行为过于谦逊,内心则倾向于轻易责怪他人。精神残疾人的世界在外界看来,往往是成因很复杂,行为表现则很简单。他们表现出的谦逊是一种对外界接触的尝试性态度,频频道谢是其中一种表现。有些精神残疾人从一进入信息采集大厅,就开始向和他接触过的每一个人说“谢谢”。他们是在用极其简单的方式,回避真实存在的问题和内心的感受,一旦遇到挫折和不在预期之内的阻碍,他们的表现则会更冷漠和不宽容。精神残疾人会将“谢谢”符号化,而不是对内心情感的表达。这是我们在工作中需要特别关注的。

3.缺乏自身努力,将自身改变的希望寄托于他人,同时也并不信任他人;过分强调自身努力,不可一世,拒绝和排斥他人的帮助。存在这两种特征的精神残疾人,虽然有着截然相反的行为和态度,但原因实则一样。

例如有些精神残疾人,在面对面调查的时候,都往好的方向说,并不会表达真实的诉求,但是在后期的电话回访中,则会倾诉“苦水”,推翻之前面对面调查时的话。另一类表现则是,对国家的帮助完全不在乎,认为靠谁不如靠自己,主观上拒绝他人的帮助,同时认为,我只是来配合你们工作的,并不是来表达真实诉求的,而在私下的非正式场合,才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这种特征背后的心理机制可以描述为“不稳定、不预期”机制,人们提出自身的真实需求,往往都要通过对现有,已知稳定状态的分析,并在这种分析结果之上,增加对未来的预期。回归到具体的康复工作中,通过各种持续性的康复训练及康复活动,增强精神残疾人的个体稳定性、家庭稳定性和群体稳定性,则是更大范围的改善精神残疾人康复现状、反应精神残疾人康复需求的前提。

精神残疾人的可视化关怀与可视化回归

我经常在非正式的讨论或内部会议中反复提出:“精神残疾人的世界缺乏观赏性同时又存在神秘感!”这种缺乏观赏性的原因在于,一旦患有精神疾病,就要尽全力避免与一切外界刺激和矛盾发生联系。没有了激烈的内心对抗和矛盾、没有了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和故事,即使在健全人的世界,这样的人生也很少吸引人们去记录和讲述。存在神秘感的起点,则来自于相对隔绝的环境本身对精神残疾人心理和行为所产生的约束力。在这种约束力之下,患者、家庭和社会没有一方是真正的受益者。约束力越强,遇到突发事件造成的反弹和影响就相对越大。

心理工作可以依赖语言表达,但精神残疾人的康复工作则更需要可视化的关怀和可视化的回归。这种可视化包含三个层面的工作。第一,患者之间的可视化工作。这种可视化需要更为强调,作为榜样的患者群体的互助和支持。第二,康复分级的可视化。康复三年、康复五年和刚开始参加康复训练的精神残疾人,需要分三个层级开展不同内容的康复工作。


Q:刘老师您好,我是一名精神残疾人,患病16年了,3年前,我鼓起勇气来到街道残联参加康复活动,现在我已经有了很大变化。我爱好读书,平时也阅读《中国残疾人》杂志,杂志里看了很多残联举办的文体活动,我很羡慕,可是当我想报名参加时,发现很多活动是不让精神残疾人参加的,和我有共同爱好和想法的病友还有很多,我希望您能呼吁一下,能不能也为精神残疾人举办一些文体活动!

A:您好,感谢您鼓起勇气给我写这封信,在这些文字当中,我能感受到,您能够正面面对精神疾病,同时勇于表达您的想法。这些都是值得很多精神残疾人和他们的亲友学习的地方。

不同类别的残疾人,都有着适合本类型残障特征的文体活动,针对您的问题,我相信即使我不去呼吁,随着精神残疾人精准康复的逐步深入和发展,适合精神残疾人的文体活动也会越来越丰富。但目前阶段,我依然提倡的是:为精神残疾人举办相对独立的专项文体活动,而不是将精神残疾人融入已有的文体活动之中,这并不是基于对精神疾病潜在影响的担忧,而恰恰是我从事精神残疾人康复工作多年的有益经验总结。精神残疾人的专项文体活动,对于促进群体内部的积极交流、病情和康复方法的分享,有益经验的总结和梳理,赢得彼此和社会的尊重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和重要的作用。

版权声明

  • 中国残疾人网站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中国残疾人网站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中国残疾人网站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将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将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中国残疾人网站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中国残疾人网站的授权。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残疾人网站)”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中国残疾人网站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10-84639477 邮箱:chinadp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