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军 江苏省连云港市高层次人才333工程名师
作为一个特殊人群,聋儿感知世界与常人不同,他们更多的是依靠视觉,这就减弱了他们的联想能力,特别是对于一些抽象的事物。因此,聋校的语文教育在把握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既要注重具象的认知,也要注重抽象的认知。在教学时,有意引入更加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以此来克服传统聋校语文教学中只注重语言补偿的缺欠。
加强认识,透视生活
聋生绝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学校。因此,教师可把一些日常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情引入到课堂学习中。如学校每年举行的“助残日”活动、联欢会、运动会等,都可以成为语文教学的内容。此外,聋校语文教师还可以鼓励和启发学生把自己对事情的观感,把周边发生的小故事、小插曲,用口语或书面方式表达出来。还可以将学生之间发生的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作为语言训练的主题。如:小强在课间时随便翻动别人的书包,被小红看到了,但小红并没有出面制止。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鼓励聋生议一议这种行为对不对,应该怎样做。这些都是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很好素材,这些内容的开发,能提高聋生的表达能力和交往能力,还能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对聋生良好品质的教育。
紧跟教材,观察生活
教材内容来源于生活。安排学生进行详尽的课前观察,能有助于他们对于抽象课文的理解。如《跳高》一文(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第九册),教师应提前向聋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指导聋生如何抓住特点:跳高前应当做怎样的准备活动?跳高的动作是怎样的?通过认真观察,在学习课文时,聋生就能更容易地体会其中的内容与含义。在学完课文后,还可以让聋生去仿写一种运动,进一步锻炼他们的想象力与写作能力。
尽情展示,再现生活
有些课文的内容距聋生生活实际较远,理解和学习起来会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学时教师应想办法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画面,使学生在学习时如身临其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在教学《田忌赛马》时(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第十五册),可以组织聋生分别扮演孙膑、田忌和齐威王。通过生动的表演展示,把语言文字变成形象的现实呈现在聋生面前。这样,既能提高聋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还能让聋生的想象力、创新能力得到锻炼。如《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一文(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第十五册),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再现当时的战斗场面,营造与课文内容相适应的战场氛围。让学生在学习先烈们大无畏革命精神的同时,还能陶冶他们的情感,使他们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创设情境,体验生活
聋校教师要学会抓住每一篇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下意识地创设生活情境,让聋生身临其境。还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启发聋生去体会,去感悟。如在教学《赵州桥》时(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第十四册),教师可以让一两位学生操作示范,用积木在教室里搭建各种形状的桥梁,最后再引入课本的学习内容,讲述赵州桥形态与结构的特点,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此外,聋校教师在教学时还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来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第十五册),教师可以将动态的视频与静态的照片结合起来,让聋生充分感受桂林山水如诗如画的美丽,以此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教学实践证明:以生活理念构建聋校的语文教学新模式,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聋校语文教学中只注重语言补偿的缺欠,更重要的是让教学内容联系实际,贴近生活,使聋校的语文课堂更真实、更有效!
关于中国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