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电视手语新闻节目的评价及体系构建

2015年08月27日 来源:中国残疾人网

文_李祖慰

近年来,随着对残疾人事业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电视手语新闻节目也迅速发展起来。然而很多电视台对手语新闻节目的管理不够规范,目前还未出现关于电视手语新闻节目的评价指标和标准的评价体系,在此形势下,必须结合电视手语新闻节目的各项要素,构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科学的电视手语新闻节目评价体系,以便更好地组建新型电视手语新闻节目的主持人队伍,创建优秀的电视手语新闻节目,更好地为聋人受众服务。

屏幕快照 2015-08-19 上午9.27.23.png

一、手语主持人的培养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我国传媒行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人们对手语新闻节目的要求和期待也越来越高。但就目前手语主持领域的发展现状来看,在招生、招聘、考评等环节还存在很多问题,因此要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制定出更加科学、规范、统一的手语主持人评价体系。

首先,在手语主持专业招生方面,手语主持专业招生面临的问题是招生规模小,培养层次低,人才资源严重短缺;师资力量弱,专业教材缺,教学科研相对滞后。目前国内有中州大学、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和辽宁营口职业技术学院开设手语翻译专业,均为三年制大专。国内没有手语翻译本科,仅有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学院于2013年在中国首创了手语主持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中州大学、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和辽宁营口职业技术学院三所学校每年招生总数150人左右,自2008年至2011年共招生510人,而鲜有学生毕业以后进入电视台从事电视手语新闻主持工作。目前我国没有出版发行专门针对电视媒体手语用书的相关教材。手语作为一门视觉语言,很难以书面的形式被记载下来,现有的手语词典词条非常有限,媒体专业术语严重缺乏,系统性的手语主持教科书也微乎其微,这给手语主持实践和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同时,即便是针对手语翻译领域问题的论文研究也并不多,没有专业的手语主持刊物。手语主持科研水平的滞后,相应地制约了手语主持学科的建设和电视手语新闻节目质量的提高。

其次,目前国内手语新闻节目主持人一般都是由当地聋校的老师或残联工作者兼职担任的,也就是所谓的业余手语主持人。由于缺乏手语主持专业技能技巧的培训,缺少相关的知识储备,手语主持人的主持水平有待提高。近年来很多省市电视台陆续开播手语新闻节目,除了聘请特校老师和聋人做手语主持人外,部分省级电视台引进了中国电视数字手语系统软件,运用高科技手段来实现手语新闻节目的制作。这种机器人主持人缺乏表情,手势动作僵硬,无唇语等不利于受众对信息的接收。

二、手语新闻节目创作现状

就目前我国手语新闻节目现状来看,按信源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软新闻,指人情味较浓的社会新闻;另一类是硬新闻,指题材较为严肃,着重于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的政治、经济、科技新闻。在手语语料库的22个手语新闻节目中,硬新闻有19个,所占的百分比为86.4%。软新闻有3个,所占的百分比为13.6%。由此看出在手语节目中,硬新闻所占比例远远大于软新闻。当前手语新闻节目发展尚不成熟,需要进一步拓宽领域,加大软新闻的播出量。

电视手语新闻节目的播出频率和时长也不尽相同。节目的播出周期分为周播、日播、工作日播出三种形式。在语料库中的22个节目中,播出时间10分钟以内的节目有8个,占总数的36.4%,播出时间为10到30分钟的手语节目有12个,占总数的54.5%,播出时间为30到60分钟的节目有两个,占总数的9.1%。一定新闻节目的时长代表着一定的新闻量,10分钟的新闻节目无法保证新闻量,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聋人受众的需要。因此对于手语新闻节目而言,不仅要提高播出频率,还要延长播出时间,加大新闻量,满足受众获取信息的需求。

三、构建电视手语新闻节目的专业评价体系

1. 手语新闻节目主持人员的考核评价标准

手语主持人是手语新闻节目中的灵魂人物,对于整个节目的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手语主持人员工作考评要重点突出三方面内容,一是政治素质评价,二是文化素质评价,三是专业素质评价。

首先是政治素质的要求。作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实践者,坚持党性原则就是为人民服务,就是以人为本,以受众为本。因此手语主持人在手语节目创作中,要严格要求自己,提升专业素养,以正确的、规范的手语进行信息传播。无论是手语词汇还是语法的使用都要谨慎斟酌,统一易懂。并且要以亲切、自然的神态,精神饱满的状态,优美规范的手势等形成更益于观众接收的视觉符号。同时时刻牢记电视新闻工作者的使命与责任,向聋人受众传达社会信息,减少沟通障碍,促进其了解社会,真正融入社会。

其次还要具备文化素质。这里的“文化素质”指的是“掌握聋人文化”。电视手语新闻节目的主要受众群是聋人,聋人手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 在文化上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一部分继承了汉文化,另一方面由于聋人手语的地域性和多样性,聋人群体在历史长河的沉淀下也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文化, 以此表达自己的情感、价值观、审美情趣。因此手语主持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不仅应精通手语,还必须熟悉以手语为代表的聋人文化,尊重聋人的语言习惯,重视对聋人手语和聋人文化的学习研究。

专业素质是电视手语新闻主持人必需具备的基本功。主要体现在手语和副语言的运用两个方面。《中国电视手语新闻调查》研究表明,72.6%的受访者不看手语节目的首要原因是对电视上的手语理解有困难。因此应研究制定和推广使用国家媒体通用手语,提高手语主持人的手语表达和转换能力,促进受众对手语主持人手语的认可度和满意度。

另外要注意副语言的运用。结合中国手语新闻的现状,从手语新闻节目视频语料库和数据分析来看,目前手语主持人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表情单一、语速太快、节奏感弱、无眼神交流感、力度不明显、手势幅度太小等。这必然导致聋人受众因手语主持人副语言的缺失或不规范而在内容的理解上大打折扣。因此应制定相关的手语主持人专业素质评价标准,扭转手语主持人使用副语言不规范不到位的状况。

2. 手语新闻节目创作依据的评价体系

手语新闻的宗旨是为聋人服务,节目本身的特点决定了节目的编排以及创作依据的特殊性。创作依据也称创作素材,手语新闻节目中的创作依据有:稿件和画面。画面包括字幕和手语主持人的画框。

电视手语新闻节目中的稿件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提词器提供的视觉文稿,另一种是有声语言文稿。不管是视觉文稿还是有声语言文稿,都需要手语主持人在创作过程中对稿件进行二次创作,即手语主持人在主持过程中对稿件进行转换时渗透一定的主观意图。

画面对于聋人受众来说是一个重要的信息来源,画面信息量大,能够对受众的理解形成有力的补充。在一些国家的电视手语新闻节目中,很多都把手语主持人的画面当作主画面凸显出来,强调手语主持人的主体地位。我国大部分电视手语节目都存在手语主持人图像小的问题,由于所占画框比例小,造成手语主持人的手势、口型、表情等不够清晰,以至于影响聋人受众接收信息的质量。

给手语新闻配上流动字幕,有利于为聋人创造无障碍的信息沟通环境。目前《中国手语》的词汇量并不能完全对应和满足汉语语言体系的丰富庞大,很多词汇是手语无法表达的,如专有名词“阿司匹林”“因特网”等。这就造成了手语主持人进行主持时,手语语法和词汇需要转换,再加上打手语的速度有时会跟不上有声语言主持人的语速,造成信息传递效果大打折扣。给手语新闻节目配上滚动字幕会方便聋人理解,不仅能弥补手语主持的不足,还能为聋人提供学习汉语和文化、提高书面语能力的环境。(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学院)

版权声明

  • 中国残疾人网站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中国残疾人网站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中国残疾人网站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将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将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中国残疾人网站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中国残疾人网站的授权。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残疾人网站)”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中国残疾人网站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10-84639477 邮箱:chinadp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