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刘何丽 田良
残障群体由于自身的限制,其旅游方式以家庭和结伴为主。
正确认识和解决残疾人问题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一个标尺。随着我国残疾人事业的不断推进,这一特殊群体的旅游需求日趋高涨,如何更好地满足残疾人的旅游需求并提高其旅游质量成为了残疾人旅游发展和研究的重心。
一、残疾人旅游需求的特点
作为旅游主体的人,残疾群体与健全人有着同样的旅游需求。下面主要从残疾人与健全人旅游需求的不同点及不同类型的残疾人旅游需求的差异性两部分来分析残疾人群体的需求特点。
(一)与健全人相比,残疾人旅游需求的独特性
随着社会技术的发展,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残疾人与健全人同样有着走出家门,寻求愉悦的动机。国外研究者发现澳大利亚肢体残疾旅游者旅游目的主要为放松或度假(48%);美国残疾旅游者主要为游憩(66%)。对我国视障群体的问卷调查发现,他们旅游目的主要是放松,消除疲劳(63%),贴近自然(60%),因此残疾人与健全人有着同样愉悦的需求。然而与健全人旅游需求相比,残疾人旅游需求又表现出其独特性。
1. 旅游情感态度的敏感性。有研究者认为残疾人情感最显著的两个特征是孤独感与敏感性。孤独感使他们强烈渴望感受外面的世界来寻求自我存在的价值,而敏感,自尊心强,自卑等心理又导致他们对外界未知的事物产生畏惧与排斥。因此残疾人群体的对旅游地的社会人文环境较为敏感,对旅游产品的感知较为深刻,旅游体验更为丰富。
2. 旅游信息获取的局限性。与健全人获取旅游信息方式的多样性及内容的丰富性相比,残疾人限于自身障碍与缺陷,信息获取渠道和方式与健全人有着较大的区别。2010 legacies now的调查发现,尽管信息时代网络高度普及,但仅5%的听力残疾游客把网络作为搜集旅游信息的工具;仅7%的视力残疾游客使用网络制订出游计划,但却倾向于使用电话进行住宿预订;肢残游客虽把网络作为计划出游的主要工具,但在选择与确定可进入性目的地时大多选择直接与商家联系。残障人士信息获取渠道及内容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3.旅游方式为家庭及结伴旅游的趋同性。健全人会根据自身性格、旅游的偏好及所处的社会阶层等表现出各异的旅游方式和旅游目的。对我国视障群体调查显示旅游方式主要是结伴旅游(52%)和家庭旅游(32%)。不难看出残障群体由于自身的限制与障碍,对外界亲友或者服务人员具有较高的依赖性,生活环境长期的压力与限制,使他们产生特有的以家庭和结伴旅游为主的旅游方式。
(二)不同类型的残疾人需求特点的差异性
1.信息获取方式的差异。从残疾人不同的残疾障碍类型不难看出:视力残疾人很少通过视觉感官获取信息,例如报纸、印刷书籍等纸质材料,甚至因经济条件或者技术限制通过语音书籍及语音电子产品获取的信息更少。对我国视力障碍群体的旅游状况调查问卷中显示:50%的人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获取旅游信息,40%通过收音机与电视机了解旅游咨询;听力语音障碍群体相对信息获取的方式较多;听力障碍人士对语音相关的信息传播具有一定的障碍性;语音障碍则可能造成无法获取通过交流或语言分享的旅游信息;肢体障碍群体由于其障碍的不同限制表现出不同的方式,例如上肢或下肢残疾群体获取信息的方式与健全人类似,高度障碍群体对于外在辅助的依赖性较高,获取的信息较为有限。
2.目的地选择的差异。影响旅游目的地选择变量主要包括以视觉要素为主的人—地感知系统变量和以心理性、社会性要素为主的人—人感知系统变量。残疾人由于其不同的障碍限制在这两种变量中产生不同程度的差异。如视力残疾群体由于视觉感官的限制,倾向于触觉体验性的旅游产品或服务,且对于旅游目的地导游人员或者接待人员的服务水平有着较高的依赖性和期待;听力言语残疾的游客对可视性景观的需求更大,而对于身边的服务与社会环境较为敏感,因此较为偏爱于发展成熟自助性较高的旅游目的地;肢残游客则对观光型及可进入性较高的景点更有兴趣。
二、影响残疾人旅游需求的主要因素
(一)经济收入水平
经济收入水平直接决定着人们旅游动机的产生、旅游需求与消费的层次。目前,我国残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全国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56.2%,其中未就业残疾人的生活来源仍然以家庭供养为主,城镇、农村依靠家庭其他成员供养的比例分别为40.4%和67.8%,残疾人家庭负担沉重。资源配置不均导致的社会冲突,是保障人权和实现和谐社会的瓶颈。欧洲发达国家主要通过由国家政府、就业单位或组织提供资助补助的社会旅游的方式使低收入的困难阶层实现外出旅游需求。
(二)无障碍环境
无障碍环境是满足残疾人旅游需求的基本条件,一直被许多国家作为残疾人旅游发展的核心。从障碍的来源可将残疾人旅游的障碍归纳为两类:一是残疾人自身限制产生的障碍。旅游活动是一种体验活动,对身体有极大的考验,残疾人身体条件的限制和心理障碍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旅游需求;二是参与旅游中来自外界的障碍。客观上,这些障碍主要来自于旅游供应链环节,即交通、住宿、景区景点的设施建设及信息的供给。主观方面主要是目的地地区人员服务意识与技能的薄弱、对残疾人漠视及歧视等陈腐的观念、相关旅游法律法规不完善等。随着残疾人事业的不断推进,我国在道路、景区建设、网站无障碍功能设置等方面有了极大的改善。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加入旅游大军,体会并分享旅游的乐趣,如曲晶的旅游心得《梦游记》、雷巍的台湾自由行、韩舒婷创办的中国残疾人旅游网等,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状况有所改善。
三、国内残疾人旅游发展的几点建议
基于残疾人旅游需求的诸多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特点,结合残疾人旅游需求的影响因素及我国残疾人旅游的现状,为我国残疾人旅游的发展提供几点建议:
(一)加大残疾人法规与政策的执行力度,保障残疾人旅游的权益
国家政策的干预与指导是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直接推动力。加大残疾人法规的执行力度,保障残疾人旅游的权益,且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政府在残疾人就业和康复方面也应加大力度,提高残疾人的就业率和康复水平。另外,残疾人出行往往需要志愿者的帮扶,政府应大力倡导社会志愿服务,完善对残疾人旅游的帮扶机制。
(二)设立专门的残疾人旅游咨询机构
通常,残疾人苦于信息匮乏,途径狭窄等原因,导致其旅游需求无法实现,设立专门的残疾人咨询机构便可为残疾人量身定做旅游计划,也可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社会旅游的形式帮助困难残疾人实现外出旅游。此外,残疾人旅游机构也可在维护残疾人旅游权利,解决旅游纠纷等方面起到积极的协调作用。
(三)拓展残疾人旅游市场,开发特色旅游产品
鉴于残疾人对旅游目的地选择的特殊性,旅游景区、旅行社等旅游经营部门在对残疾人进行市场细分的前提下,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如触摸体验性产品、疗养康复型产品。在大众旅游景点安装电子定位解说、图文解说、电子升降机或斜坡板等,使残疾人也能平等的参与到大众旅游中。残疾人经济收入水平有限,因此须制定合理的定价策略,以便使更多的残疾人享受到旅游的乐趣。
(四)树立新残疾人观,为残疾人旅游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加大宣传教育。改变陈腐落后的残疾人观念,树立新的残疾人观,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完善旅游市场结构,拓展旅游人力资源培养范围,提供专业服务。加强对残疾游客的服务意识及专业性是消除残疾游客质疑恐慌心理,提高旅游满意度的重心;在对残疾人进行市场细分的基础上,旅游服务培训应增设残疾人服务意识培训、手语训练、导盲培训等相关的课程,加大无障碍服务的力度;专业高校在旅游相关专业的礼仪培训与社会公共服务等课程还很少涉及关于残疾人的部分,在人力资源与人才培养方面仍需极大的提高。(作者单位:海南大学旅游学院)
关于中国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