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杨艳
现就职于江苏省南京市育智学校,任教数学、综合实践等学科,一级教师
在“一切为了智障学生的生存与发展”的理念下,综合实践活动课有着深远而广阔的探索空间,从智障生的生活实际入手,以日常活动为纽带,开展积极有效的评价,采用激励性的评语,从正面引导,对激发智障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态度,提高他们日常生活技能有重要意义。我在智障生的综合实践课中主要有以下几种评价方法:
小步子多循环
由于智障学生的智商高低、肢体协调性以及肌体的综合能力都存在着显著差异,根据智障学生的现有水平为他们确定训练的起点、步骤和短期、长期目标。比如:在《学做茶艺师》的主题教学中,我将操作内容分为:选茶、冲泡、品茶、整理四环节。在训练中,按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原则对训练项目进行逐项分解,把每一环节的技能分成几项小技能。然后按照每一个孩子的实际能力状况,来确定训练的起点与训练的具体步骤,采用“小步子多循环”的策略进行训练。如果孩子的能力相对比较好一点,分解的步子可以少一点,对于能力较差的智障学生,则必须多分几步。最后每完成一小步进行一次阶段性的及时评价。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评价方法要在每一个阶段的评价都达到要求以后,才能转入下一阶段的训练。这种评价方法可以根据每个智障生的不同情况循序渐进地促进他们能力的发展,从而更加有效地补偿、矫正智障生的缺陷。
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就是对智障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进行综合性评价,具体方法就是把智障生在综合实践课中的作品汇集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我通过建立“档案袋”方式,收集记录智障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成长与进步的每件实物、每篇作品,比如:最满意的作业、自画像、相片里的故事以及小制作等。如果他们第一次的作品不太满意,我会让他们做两次、三次或者更多次,并把每次的作品都装订在一起。这样能让智障生们看到自己具体的进步过程和成长的足迹,也反映出他们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
让评价多元化
以往我们对智障生的评价往往只限于智障生本人,而忽略了对家长的评价。我们努力使评价延伸到社会和家庭,让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更加多元化,而“家校联系本” 就是载体,其中有学期初的家长希望孩子在哪些方面有所改进,有所发展,希望学校如何配合其教育孩子的留言、有家长带智障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的图片和文字说明,也有家长与老师关于如何教育智障生的对话等。如:本周我布置了综合实践拓展作业,在主题《我去超市买水果》学习中,要求家长带智障学生去住家附近的超市,认识水果区、收银台,家长就可以记录下智障学生认、学、找的过程,配以照片讲述智障学生实践中的趣事,让智障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运用到真实的生活中。把家长和学生一起纳入教师的评价体系,既是提醒学生家长平时多留心和关爱自家的孩子,也是老师和家长的一种“交流”方式。另外还可以利用家长会、开放日活动等时机,将学生的评价情况向家长反馈。
智障生的教育不能只靠学校和老师,家长在智障生的生活实践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种评价方法把家长融入进来,有助于提高家长参与教育的积极性,改变他们某些不适当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观念,有利于家校间形成教育合力。
另外,对智障生的评价要从多关注知识评价转变为关注生活技能、情绪以及态度等方面的评价,评价要有趣味性、针对性和层次性。教师还应该关注智障学生之间的差异,合理制定不同层次的评价标准,选择相应的评价量表,制定与教学目标相配套的多样化的评价方案,包括:前期评估(评估学生已具备的综合实践能力)、中期评估(评估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进展)、后期评估(评估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提高的实验效果)等。综合实践课的有效评价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教师应发挥评价的功能,激发智障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培养智障生的学习能力,让他们更好地掌握生活技能,适应社会生活有着重要意义。
关于中国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