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高校对地方特殊教育资源配置的影响——以黑龙江绥化市为例

2014年12月18日 来源:

文_庞敬春

(庞敬春 就职于绥化学院外国语学院,从事英语教学和美国文学与文化研究,主持和参与省级、厅(局)级、地市级、校级项目共16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4篇,2012年开始关注特殊教育专业大学英语教学。)

本文以教育资源在教育结构中的配比为核心,研究绥化市地方高校特殊教育资源对绥化市地方特殊教育的影响。

绥化特殊教育现状和问题

绥化市没有开展全纳教育,现行特殊教育体制是按行政区域划分,所辖 10 个县(市、区)各有1所特殊教育学校。在绥化教育的整体结构布局中,义务教育和高中相对职业(技术)教育和特殊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相对特殊教育结构比例严重失调。以上问题的存在导致特殊教育机制、体制的不健全、教育资源投入不足,最终的结果就是绥化市特殊教育学校整体发展水平落后。

一是绥化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素质整体不高。首先是学历层次较低,教育观念理念落后,且大多数教师都是专科学历,只有极少部分教师是本科及以上学历,还有一部分教师没有达到专科学历;大部分特殊教育教师没有经过职后培训,一部分教师从普教转向特教工作,没有经过正规的特殊教育专业训练。

二是特殊教师职称分布不合理。特殊学校教师中级职称人数多,而高级和初级职称的人数较少。

三是绥化市地方特殊教育配套的设施设备配备落后。10个特殊教育学校中,肇东特教学校占地面积共 7271 平方米,教学楼和附属用房建筑面积有 3120 平方米;兰西特教学校地面积仅 2729 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仅 1052 平方米⋯⋯少部分特教学校有康复训练室,但康复训练器材不足,只有4 所学校有计算机室。

四是地方政府对特教学校的投入不足。首先绥化地区特殊教育教师的津贴只有基础工资的 15%〜25%,低于多数地市;对特殊教育的政策倾斜也不够,教师的补充和更新,以及教师编制等问题被边缘化。

绥化学院特殊教育的比较优势

绥化学院是黑龙江省唯一的培养特殊教育本科师资的学院,现正在大力发展特殊教育,作为当地的最高学府,其特殊教育研究水平、辐射范围、知名度和影响力等能够影响到绥化市基础和中等特殊教育的发展状况,甚至是适龄特殊群体的教育、生活状态。

绥化学院2007年成立教育系,建立特殊教育专科专业,2008年建立特殊教育本科专业,现有22名教师,其中教授、副教授8人,占教师比例的36.36%;讲师6人,占27.27%;助教8人,占36.36%;教师中有博士学位1人,硕士学位11人,博士、硕士学位教师占教师比例的54.55%⋯⋯已经初步形成一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及年龄结构相对合理的教学与科研队伍。成立了特殊教育研究所,同时建有特殊教育基础实验室和医教结合康复中心,建设有5个实习实验基地。绥化学院的特殊教育得到了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并且列入专项建设规划。

高校和地方特殊教育共同发展

利用绥化学院特殊教育师资优势提升绥化市域特教教师素质。地方政府可以选派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到绥化学院进修学习。绥化学院建设有在职特殊教育人才培训基地和医教结合教学基地,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教法以及先进的实用技术教学设施设备,可以成为地方特教教师学习的资源。另外,绥化地方特殊教育教师处于特殊教育第一线,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二者互动可以实现高校和地方特殊教育的“双赢”。

共享绥化学院基地资源,提高地方特教教育教学效果。特殊教育意味着 “医教结合”,为弥补康复设施设备严重不足的问题,地方特教学校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与绥化学院共享康复资源。一方面可以提高绥化学院特殊教育资源的效益和利用率,同时为重点学科和科研团队提供研究课题、对象。另一方面,地方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可以利用康复基地为受教育的特殊群体进行医疗康复治疗。

绥化学院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充实地方特殊教育学校任教。绥化学院规划每年为社会提供20〜100名全日制本科特殊教育教师,这些毕业生掌握最新的特殊教育理论和教学教法,年龄偏小,有足够的热情投入到地方特殊教育事业当中,不但能够提高地方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学历水平,帮助老教师适应更高的特殊教育工作需要,同时也给绥化的特殊教育事业带去新的面貌。   (此文系2013年绥化市社会科学科研项目(SHSK2013055)研究成果)


版权声明

  • 中国残疾人网站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中国残疾人网站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中国残疾人网站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将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将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中国残疾人网站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中国残疾人网站的授权。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残疾人网站)”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中国残疾人网站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10-84639477 邮箱:chinadp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