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早期残疾人事业的特色

2014年08月12日 来源:中国残疾人网

文_丁启文

我国8500万残疾子弟如今正由生存需求向发展需求转变。这是可喜的。

处于生存需求阶段,衣食不保,温饱难继,又被依附意识困扰,很难“平等”参与,“充分”更谈不上。中国残联刚成立的时候,大约就是这种情形。“文革”把一切好东西破坏殆尽,包括对残疾人的低水平的照顾与关怀(当时曾猛批“经济主义”)。那时候,除了少量无依靠的重度残疾人收入福利院外,大部分就这样随着家庭在“锅底”挣扎。那些年残联初建,基层残联大部分空白,乡镇民政助理员为解决残疾人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房屋不避风雨等问题,上下求索、呼吁奔走,做了大量实事、好事。多少年过去了,那一代民政基层干部都老了,退下来了。他们在这方面的功绩,我们不能忘。

1991年我国保障残疾人正当权益的法律颁布实施了。这是我国残疾人命运转变的一个标志。中国残联此前曾为这部法律(残疾人保障法)出台——日夜讨论、起草、审议,竭尽全部力量。每出一稿,要召开三方面座谈会(残疾人的、专家的、政府工作人员的)征求意见,这部法律数易其稿,座谈会也开了多次。此时,庆祝之余又以三种方式推进这部法律的实施。

一种方式是每五年制定一个“工作纲要”,报残工委审议通过后,以国务院名义颁布实行。各级政府对红头文件很当回事,认真执行。所以那个阶段,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等状况改善明显,沿海城市出现无障碍道路。第二种方式是报请全国人大进行执法检查,中残联积极配合承办组织参加。通常是哪里后进、哪里问题多,就到哪里去。当地人大、政府接待,工作认真,重在落实。所以,那时候后进地区的扶残工作也逐步上来了。第三种方式是中残联通过办班、调研自检,抓观念转变——宣传新残疾人观,抓业务落实。当时重在组建、单列(从民政分出来);倡议“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遇阻就在上面疏通、协调。这样奋斗几年,就做到了凡有井水处就有残联,基层处处有人做这个工作。组织落实是任务落实的保障,这个阶段,经过上下齐努力,危房问题、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教育、就业局面好转,残疾人状况进一步改善。

这是自比,如果与健全人比,残疾人总体状况仍显著看低。

有人说,有一部专门的法律,不断用这三种方式持续地促进这部法律实施,这是我国残疾人事业的一个特色。这使我踌躇片刻。通常的解释,特色是指这项事业的总体状况包括操作状况与别国的不同处。照此说来,可以这么说。不过,还有几个“特色”应当议论一下。

一个是我国有一个主张“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的强大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作为这项事业和所有我国事业的有力支撑。因而能做到国家兴,残疾人事业兴,社会兴,残疾人事业兴。这是残疾人命运不断好转的根本保证,也应是这项事业的根本特色。

研究特色,不能不特别注意这个“根本”。还有一个特色要注意,由于我国的过去与别国不同,是漫长的(长达两千多年)封建皇权专制社会,封建宗法伦理浸润人们心灵太深、太久,为摆脱等级观念“臣民”影响,摆脱依附意识,必须对这个群体持续进行反封建教育,民主教育、公民教育,这是长期的基本任务,要结合逐步推进宪政和民主制度进行。通常是,在生活改善的基础上,这种教育兴平等参与兴,教育衰平等参与衰,这是由我国国情规定的一种基本任务基本特色,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早期曾把“劳动福利型”、“社区网络型”以及按比例就业等,说成是中国残疾人事业特色,如今看来未必是,因为不少国家也是这么做的。其实,“劳动福利”型可以说是世界残疾人事业的特色,那是同世界健全人的事业相比较而言的,因为各国几乎都意识到了这一点:必不可少的“福利”,是对残疾人“残疾”的一种补偿。这种“补偿”现代发达国家几乎都有。发达国家的健全人当然也有福利,只是比较起来,残疾人福利更多、更有特点、更有保障罢了。

还要说一下,为什么研究特色?这不是空谈,不是闲来无事之举。这有重要意义。因为“特色”是从我国历史与现实的实际出发概括出来的。它提醒我们,要在这些方面格外重视、格外给力、格外做好。

我想再次强调,“平等·充分参与·共享”是一种现代民主生活。我们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克服不足,实现人的现代化,实行宪政,才能逐步实现这个口号。

版权声明

  • 中国残疾人网站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中国残疾人网站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中国残疾人网站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将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将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中国残疾人网站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中国残疾人网站的授权。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残疾人网站)”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中国残疾人网站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10-84639477 邮箱:chinadp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