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罗新欣
在残疾人事业突飞猛进的今天,如何让志愿者助残服务常态化,已成为摆在残疾人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广州市作为我国志愿服务发展较早的城市之一,目前全市注册志愿者总数已达到120.9万人,志愿服务队1536支。他们先行先试,着力探索志愿助残服务的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在此将对其志愿助残服务的一些具体做法进行思考。
完善志愿助残队伍
首先,组建青年残疾人工作者志愿助残服务队。这支队伍主要由广州市残联系统机关和直属事业单位青年组成。队伍成员主要为残疾人工作者,其中包括一部分本身是残疾人的残疾人工作者。目前成员为250人左右。这支助残志愿者队伍,虽然人数不多,但人员相对固定,流动性较小,而且因为活跃在社会工作第一线而具备较好的专业技能,已经成为广州市残联日常志愿助残工作的中坚力量,长期为全市各种大型赛会服务,并为社区志愿助残服务宣传、扶残助残技能展示等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其次,建立广州高校志愿队伍。目前,广州市残联周边有30多所高校的近40支助残志愿者队伍,他们是活跃在残疾人服务机构的爱心使者。市残联与这些高校助残服务队进行一对一结对,为全市残疾人服务机构的服务对象提供了长期的志愿服务。
再次,活跃民间志愿助残服务队伍。广州市积极挖掘民间资源,凝聚爱心形成志愿助残服务的合力。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启智服务总队和助残服务总队是广州市两支重要的助残服务队伍。截至2012年10月,启智服务总队拥有1.5万余名注册志愿者,服务项目20多个,常规服务活动点超过40个,每周的服务岗位接近800个。助残服务总队在册志愿者过万人,其中1500人志愿服务年限达7年以上。
另外,拓展志愿助残服务基地。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的举办,为广州志愿助残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财富。在后亚残运会时期,为转化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的服务成果,广州将18个广州亚残运会扶残助残培训基地的功能定位转为助残志愿者的培训和体验基地;同时保留了190个“西关小屋”的志愿助残示范岗作为开展志愿服务的站点,这为广州开展志愿者的扶残助残技能培训提供了保障。
打造助残服务品牌
为适应建设新型城市化道路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需要,广州市残联力推社区特殊人群志愿服务常态化,从2011年8月开始,广州市残联与团市委合作,以康园工疗站为依托,开展 “志愿在康园”计划试点活动。该项目引入“专业助残力量+志愿者”的模式,组建助残志愿服务组织,排定“助残志愿服务课表”等形式建立社区助残“连锁门店”。经过一年多的试验和摸索,效果明显,找准了志愿力量和服务受众的对接点。
“志愿在康园”计划按照“一站一队伍”、 “一站一特色”、“一站一平台”的工作模式开展志愿服务,首先依托工疗站建立社区志愿服务站,成立常态化志愿服务队伍。然后开展“康园志愿课表”主题服务,实施常态化志愿服务项目。并根据工疗站学员的不同需求,详细规划周一至周五各时间段志愿服务的主题和具体形式。依托“志愿时”系统,建立工疗站志愿服务信息化供需对接平台,从而推动康园工疗站事业的常态化、系统化、规范化发展。
建立社工志愿者联动机制
志愿助残工作在广州开展了20年,在运行模式上,应该说还远远不如国外和港澳地区成熟。但是他们有他们的窍门,那就是“拿来——消化——创新”。
为了让志愿助残服务更加专业化,更具有可持续性,广州市越秀区残联根据港澳等地区社会公益事业的经验,创造了“社工+志愿者+残疾人”的联动机制。他们首先利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将社工引入残疾人事业中,由他们组织志愿者队伍,培养志愿者骨干,并在每次服务前对服务对象进行专业评估,做出具体的服务方案,组织志愿者队伍入户对残疾人进行居家服务。
几年来,由社工和志愿者组成的广州家康志愿服务队每周都会为所需家庭提供服务。除了协助服务对象出行、陪伴、义教之外,还在社工的指导下解决了不少残疾人家庭的沟通问题、服务对象本身的心理问题。服务之余,社工们还对附近的企业及志愿者团体进行培训,通过新老志愿者交流会等形式提高新志愿者的素质,还通过肢体初级康复培训班等对志愿者进行进阶培训,以便能够为残疾人提供更专业的服务。
关于中国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