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任教于山东省淄博市特殊教育中心,中学高级教师,曾获山东省特级教师称号
文_王芳
《晏子使楚》是盲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十册的课文,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本文故事情节清楚,人物性格鲜明,语言精妙无比,情节富有戏剧性。课文学习完后,师生意犹未尽,于是布置了编演课本剧的任务。
编剧——扩展师生知识面
为了编好剧本,孩子们主动去读课文,认真体会字词含义,对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不断加深认识,揣摩人物的心理,设计符合人物身份的动作。在师生的合作下把“进城门”、“见楚王”、“赴酒席”三个小故事的内容转化为适合表演的口语化语言。同时,同学们还积极主动地走进历史,查找相关的音视频资料,扩展了知识面,熟悉了解齐国的历史。作为淄博人大家都为淄博有晏子这样杰出的人物感到骄傲和自豪,从更广更深的层次上多角度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排练——发掘学生多元智能
排练是演好课本剧的关键,包括人物角色、服装道具、背景设计等多方面的准备。在角色分配时,同学们都争着演聪明机智的晏子。于是排练的过程中又多了一个前奏——公平竞争角色。晏子的扮演者们在又一次理解课文之后,个个施展浑身解数一比高低。通过比试决定由衣超出演晏子,因为他表演自然,动作到位。楚王则由声音宏亮的杨义鹏来演。两名同学扮演了守城卫士,一名同学做剧情介绍者,一名同学扮演盗贼,一名同学扮演楚王的侍卫。全班8名同学人人有事做,人人都上台。这虽然只是排练前的小插曲,在公平竞争、自由选择的氛围中,既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在排练的过程中,学生们利用手工课,制作了晏子、楚王戴的帽子。课余时间也被他们充分利用起来,一句台词,一个动作都反复揣摩,合作探究的氛围很浓。守城的卫士报告晏子来的时候,加进了“抱拳”及“单腿跪地”等动作,对人物的语言和神态,特别是盲相做出了多次修改纠正,创新的火花不断闪现,这在平常的课中是很少见到的,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开放性、探索性。同时排练过程也是大家合作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表演——让学生找到自信
表演的时候,教师从语言、动作、情感等方面去创设氛围,让学生放下思想包袱,克服了“怕丑”心理。通过编剧、排练,引导学生把自己置身于故事之中进行理解和体验。表演的时候,学生入情入境,晏子的智慧和机敏、楚王的霸道和无耐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守城的卫兵昂首挺胸,连最不合群的高敬鹏也积极投入到表演中。精彩的表演体现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物个性的准确把握,展现了他们的聪明才智。此堂课作为公开课在全校进行观摩,听课的老师们也由衷地鼓掌对学生的表演进行了肯定。《晏子使楚》课本剧的表演给不同特长的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优势的舞台,它让学生找到了自信。
评价——分享收获
课本剧表演后组织学生进行评价,说说自己表演的体会和感受,如细节处理是否得当,表演是否符合人物身份,团队之间是否合作等,努力创设教师、个体、小组、群体评价学习成果的时间和空间。这样既总结了经验,又知道了不足,为以后更加成功地编演课本剧提供了一面镜子。在这种充满探究意趣的互动活动中不断生成新的问题,最后并未形成一个“标准”,而是就再一次生成的问题引导学生走向课外,使课内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
总之编演课本剧是以演促读,以演促评,以演促写,培养了学生读、写、说的能力,加深了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也让他们学会了团结协作,学会了分享,同时也为他们学习其他内容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关于中国残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