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读《设计与残疾》有感

2014年01月08日 来源:中国残疾人网

文 于娟娟

 

《Design Meets Disability(设计与残疾)》一书,将为国内辅助器具行业带来新颖的设计理念,起到催化剂的作用。令辅具研发设计工作者意识到,残疾人日常生活中存在巨大的创新潜力,辅助器具领域中存在无限可能性。它将促进设计师、开发团队和残疾人之间发展出更广泛和更深刻的合作关系,带来更加多元化的残疾人相关产品。辅助器具行业将据此开辟全新的领域。残疾人相关设计,除了为残疾人带来便利,还能够进一步影响大众对残疾的观感,主流社会对于残疾人观念上的改变,也将由此开始。

根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人口普查,中国各类残疾人总数为8296万人;2010年,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超过1亿人,虽然我国残疾人和老年人的人口在世界上居第一位,总体数量巨大,但与我国总人口相比,毕竟仍然是一个较小的市场,生产企业对于残疾人这类特殊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往往也显得信心不足。我国辅助器具产品的生产水平还停留在初级阶段,普遍科技含量较低、功能单一、缺乏创新。

实际上,在当代社会中,一方面,我国固然仍存在大量贫困残疾人需要国家和社会扶助,但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广大残疾人生活质量的提高,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日益迫切。残疾人、老年人对于辅助器具的要求,已不仅仅像以前一样,只需要满足最基本的功能代偿和辅助生活需求。残疾人和老年人辅助器具产品,出现了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尤其是在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的今天,越来越多的高龄者对于辅助器具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这是一个前景广阔、充满商机的目标市场。

与此同时,国内辅具市场的发展程度却不尽如人意,虽然纵向比较,国内产品质量技术水平有所提升,但横向与国际上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尽管中低档的国内现有产品大部分可以替代进口产品,但国内辅助器具行业科研开发的动力不足,满足于现有产品,产品多数集中于传统样式,或抄袭国外产品,而未能立足国内情况,尤其体现在产品范围狭窄、品种单调、技术含量不足、缺乏设计元素等方面。残疾人辅助器具的设计开发工作,如果仍然局限于昔日的狭隘思路,将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

目前,国内关于残疾人辅助器具方面的书籍很少,且主要针对辅助器具产品分类和适配方面,辅具设计领域基本空白。《Design Meets Disability(设计与残疾)》一书在回顾辅助器具设计历史的同时,为具有时代特色的辅具设计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同时也改变了人们与残疾人相关设计的观点。本书从材料、细节、外观、审美多方面讨论了辅助器具产品设计如何符合残疾人士的需要。辅具设计的灵感可以来源于随时随地,先进设计思路更多地体现在对于残疾人、老年人的切身理解与人文关怀上。设计产品能否成为成功的商品,将取决于市场和消费者。

《设计与残疾》一书的作者格雷汉姆•普林,是英国著名康复工程中心BIME的设计师、邓迪大学互动媒体设计课程讲师、著名设计公司IDEO 高级设计师,在医疗康复、辅助器具、互动媒体和人体工程学等领域中均有所建树,其残疾人相关设计作品与主流设计作品曾获国际设计奖项。

残疾人产品不需要设计?

如今,设计与残疾仍然是两个泾渭分明的世界,考虑到辅助器具产品所面向的市场,也许几乎没有人认真考虑过,设计在这一领域中能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甚至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完全省略了设计这一步。

在残疾人相关设计中,设计开发团队的成员往往全部来自临床医学和工程学专业,比如机械工程师、电子工程师、临床医生、护士和其他护理人员。医学和工程专业的教育背景,使他们主要着眼于:首先定义问题,然后解决问题。从而进行残疾人相关设计及无障碍设计。他们一般都会从解决问题的思路来考虑。这一点也类似于传统的临床诊断和治疗。

近年来,随着各方面技术和理念的不断发展,残疾人相关设计团队中也许增加了人机交互专家、计算机科学家和软件工程师、人类工程学家、认知心理学家等。但人们往往尚未认识到,设计师在这个领域中也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带来消费品市场中的各种新理念、新想法,就像其他消费品一样,对于辅具产品来说,满足广义上的审美观也是一项基本要求。同时,设计针对的不仅仅是产品外观,而是整体上的使用感觉。苹果首席执行官史蒂夫•乔布斯曾说:“很多人认为,设计针对的是外观,这是种错误的想法,”“我们的设计思路不应该局限于外观。不仅仅是产品看上去的模样和摸起来的感觉。设计针对的是产品如何工作。”

在残疾与设计之间,其实并不存在冲突,但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这种距离感,导致人们意识不到,设计能够为残疾人相关的产品带来怎样的好处。我们需要从更广泛的社会和文化角度来考虑残疾人辅助器具,在医疗模式之外,还存在着更广泛的社会模式,残疾与设计能够彼此互补、达到更佳平衡。

残疾人相关产品,就是要隐藏起来?

残疾人相关设计面向的对象有一定限制,传统上,人们只关注辅助器具的可用性,而完全不考虑产品是否能够吸引使用者。

辅助器具的传统目标,往往是希望以尽可能不显眼的方式补偿残疾。然而,模仿皮肤颜色的假肢和微型化的助听器,是否都在传递着一种隐晦的信息:残疾是见不得人的?对于残疾人相关设计的传统观点是,应该使残疾人尽可能避免不愉快的关注,所以相关产品总是低调的、不引起争议、尽量隐形,或者至少不会引起人们的议论。对于很多残疾人来说,残疾仍然属于一种污点,会使人受到歧视。

助听器产业一直趋向于保守风格,至今仍十分注重低调,技术上不断向微型化发展,以便尽可能把产品完全隐藏起来。也许正是因为过于关注于技术上的发展,反而忽视了采用更多样的设计方式。
与此相反的是,眼镜已经从视力矫正用品变成了时尚配件。直到20世纪30年代,英国国民医疗服务制度还把眼镜定义为医疗产品,把配戴眼镜的人定义为病人。而到了今天,眼镜已经完全变成了时尚潮流的一部分。这彻底影响了社会大众的观点,佩戴眼镜不会再给人带来耻辱感。这种变化不仅需要设计技术的进步,也需要汲取时尚理念。

使用者的感受

就像任何其他设计一样,残疾人相关设计是否能够被使用者接受,不仅取决于功能性和可用性,也同样取决于实际使用中的个人感受。

譬如,比起助听器和助视器,假肢是一种更具挑战性的产品。眼镜佩戴于眼睛上,但并不会代替眼睛本身,助听器也只是增强耳朵的功能。但假肢会成为身体的一部分,在设计中更需要考虑情感方面的因素。

传统观点将假肢主要分为两类,从外观上复制人类肢体的仿真装饰性假肢,以及主要考虑使用性能的功能性假肢。装饰性假腿的外表,会选择与人类皮肤相似的材料,注重能够形成类似于人体皮肤的外观:使用粉红色的PVC塑料和硅树脂,通过模塑制造出皱纹、指甲,甚至血管静脉。但有些截肢者佩戴装饰性假腿会觉得不舒服,他们可能认为这种假肢很可怕,或者只是伪装,也有时候他们只是不喜欢佩戴的感觉,触感湿冷的橡胶,不知为何会令人感到肮脏,甚至有些人会抱怨自己假肢气味难闻。这类装饰性假肢往往忽视了产品的触觉特性,毕竟静态的视觉外观仅仅是一个方面。与此同时,功能性假肢在设计中往往完全忽视外观,直接展现其结构和机械零部件。有些假肢也许用起来就像工具一样方便,但人手不仅仅是一种工具——而是佩戴者身体形象的一部分。
或许有人觉得所有截肢者的想法都是一样“希望尽量低调”,但其实,每个残疾人的想法都是不同的,也有人会希望自己的双腿能有着属于它们本身的美丽。

要全面还是要简洁?

欧洲和日本习惯使用“包容性设计”这个术语,美国则较常用“通用性设计”,目标在于希望主流设计能够适用于每一个人。当然,产品能够实现越多的功能、适用于越多的人群,就意味着产品的包容性越强。但不同的人群有着不同的需求,如果希望设计“符合所有人的需求”,会不会导致设计越来越复杂?

传统上,残疾人相关设计会更多地关注临床医疗方面,而非残疾人的多样性。对于具有某种残疾的整个群体,往往都提供同样的假肢、轮椅、沟通交流装置等,完全不考虑他们是17岁还是70岁,也不考虑他们是否有着不同的想法和需求。人们一般会认为,残疾人相关设计必须考虑通用性。而且,如果某种设计本身已经针对的是少数人的特殊需求,从商业角度考虑,会强烈希望不要再进一步细分潜在市场,希望能有一套符合消费市场需要的设计标准。然而,具有某种残疾的特定群体,只需要一种设计就能够满足他们所有人的要求吗?

我们应该意识到,具有同种残疾的一个群体中,也存在着多样性。这种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主流市场的特点:年龄、性别、职业等。满足所有人需求的设计,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替代品来实现,每一种产品从不同的角度实现包容性,这样就不会过于复杂。

优秀的设计必须重视简洁性,而非灵活适应性,不再主要着重于“为所有人进行设计”,而是生产种类更多、功能相对集中的产品。这可能与通用设计的定义有些矛盾,但这样反而更加有利于产品的无障碍性,因为越是简单的产品,往往具有越强的认知包容性和文化包容性。对于无障碍设计来说,重要的往往不是综合全面,而是简单易用,实际市场上更欣赏简洁、目的明确的设计。

残疾人相关设计和主流设计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残疾的定义变得更广泛、更先进。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每个人都可能具有某种残疾。然而,在同一份文件中,WHO本身对于“一般产品和技术”与“辅助产品和技术”的定义,仍然是截然不同的。在当今时代,我们是否应该进一步模糊主流设计和残疾人相关设计之间的界限?

新的定义使残疾人和所谓健全人之间的界限变得更加模糊,不仅仅因为这两个概念之间是连续性的或存在灰色地带,也因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素是不断变化的,环境本身可能会使我们的能力变得更强或更弱,个人活动或心理状态也可能产生同样的影响。每个人的能力和残疾都会随着各种因素而变化,甚至可以说是动态的。特定残疾人群与其他人群之间的需求存在着一定的共同点,针对特定需求的设计与主流设计之间的界线,会越来越模糊。

例如,在公共场所无障碍环境中,盲文不仅是视力障碍者的信息来源,视力正常者也同样能从中获得视觉和触觉上的感受。但目前的无障碍设计中,盲文往往明显是最后才单独加上去的,仅仅是为了满足无障碍要求,几乎没有考虑整体设计效果。如果设计师们只把无障碍要求视为强迫性的法律义务,他们就不会真正在残疾人相关设计中投入才华,这将扼杀他们的创造力。

残疾人相关的设计不应该把自身定位在与众不同的东西上,定位在狭窄范围内,甚至定位在主流设计的对立面,这只会使其本身更加边缘化,影响力变得更加微弱。精致巧妙的辅助器具设计,也许甚至能够改变大众对残疾的观念。产品的实用功能性与时尚美观并不矛盾,如果辅助器具能够给别人留下积极正面的印象,促使主流社会对于残疾的观念产生积极性的根本改变,残疾人也就能够对自己更加自信。(本文作者系中国残疾人辅助器具研究中心工作人员)

 

版权声明

  • 中国残疾人网站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中国残疾人网站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中国残疾人网站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将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将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中国残疾人网站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中国残疾人网站的授权。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残疾人网站)”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中国残疾人网站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10-84639477 邮箱:chinadp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