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关于残疾人康复工作机遇挑战与对策的思考

2014年01月02日 来源:天津日报

残疾人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关心残疾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做好残疾人康复工作是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筹利用资源,采取有效措施,尽可能帮助残疾人最大限度的改善功能,重新回归社会,是一项系统、严谨、艰巨的工程,尤其是在全民族共筑“中国梦”,共建“美丽中国”的大背景下,更应借势用力,将残疾人康复工作抓实抓好。

天津东丽区共有持证残疾人12028人,其中听力残疾828人,肢体残疾8123人,精神残疾895人,视力残疾808人,智力残疾1122人,言语残疾139人,多重残疾113人。为了让这些残疾人享有更好的康复服务,残联系统做了大量工作:本年度新建5个基层残疾人康复站,投入资金9.1万元维修、更换康复器材67件;为500多名残疾人发放各种补贴85.2万元;为各类残疾人配置助听器、助视器等共计187台(个),发放轮椅、拐杖等辅助器具600余件;投入资金21.15万元,为500名残疾人提供了免费体检服务;组织各类专项培训活动3000余人次,结合各种节日举办宣传活动10余场。这些工作的开展,为残疾人康复提供了必要的帮助,工作成绩在全市也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如果以更高标准来衡量,康复工作还存在以下挑战和问题。

第一,残疾人康复事业任重而道远。当前,世界各国残疾人康复事业发展水平差距,迥异。在发达国家如美国,能够有针对性的对残疾人具体康复需求提供服务和财政支持,通过建立残疾人评估数据库保证服务的有效性,并就成年残疾人职业康复和就业率进行专门评估。发展中国家如印度、伊朗、肯尼亚等,虽然在经济、技术上较为落后,但政府和民间组织积极作为,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深入扎实地实施康复行动,取得的成绩令人瞩目。我们国家地广人多,残疾人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大,残疾人康复工作起步较晚,在物质等硬件上不如发达国家雄厚,在管理等软件上不如先进国家完善,重保障轻服务,残疾人康复工作抓得不够深入,康复水平和质量较低,“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落实起来还需一个漫长的过程。

第二,基层康复工作问题重重。一是制度性帮扶力度小,和兄弟省市相比,康复项目和辅助器具等纳入医保报销的力度不够,在制度层面重点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措施还不完善。二是重保障轻服务的思路亟待扭转,政府主要致力于残疾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上,各级部门对康复服务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高,康复服务还不够深入全面。三是康复管理工作缺乏科学指导,实质性的体制机制建设还不完善,康复工作尚停留在康复中心(站)建设、辅助器具发放、康复知识传播的初级阶段,组织指导残疾人借助这些手段达到康复目的的行动还不够有力。四是康复机构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站点设立还需科学论证,站内没有专业人员指导,设施器材配备实用性不强,管理和维护还有待完善。五是康复质量评估体系还不健全,康复效果与残疾人生活、就业挂钩不紧密,对康复工作没有质量评估。六是康复知识宣传普及力度不够,宣传手段单一,普及面不够广,针对性不强,残疾人接收和掌握不好。七是康复工作专业化水平低,康复专业人员严重缺乏,造成有些工作落实不到位,浮在表面或流于形式。

第三,残疾人群体自身存在问题。残疾人悲观宿命的情绪严重,缺乏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自主康复的意识不强,长期坚持的耐心与毅力不足,亲属配合的力度也不强劲。更为主要的是家庭的贫困极大的制约了康复计划的有效实施。

对策建议

残疾人不单是特殊群体,更是社会的困难和弱势群体。残疾人康复不单是群体行为,更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社会组织或团体、残疾人自身和亲友通力合作,综合地、协调地利用医学的、教育的、职业的、社会的,以及其它可以利用的一切措施,帮助残疾人最大限度的改善身体功能,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

首先,要坚定不移的走社区康复之路。目前康复工作主要有机构康复、社区康复、延伸服务和信息服务四种模式,从国际发展趋势和工作实践角度看,社区康复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残疾人康复工作的主要模式。社区康复是以城乡社区为基地,以解决广大残疾人的康复需求为前提,以政府支持和社会各界作为保障,以实用康复技术为训练手段,积极动员残疾人及其家属参与其中,使广大残疾人得到全面康复服务,以实现机会均等、充分参与社会生活的目标。比较其他三种模式,社区康复具有资金投入少、服务覆盖广、训练简单易行、群体适用性强、康复效果良好等优势,但是也存在需要多方合作、组织推动难度大、占用精力较多等问题。目前全区残疾人康复处于社区康复的起步阶段,已经建成区、街、社区三级组织架构,但康复工作还停留在慈善或听令的状态,内部自主运行的康复服务体制机制还有待健全,比如残疾人工作者选拔机制、残疾人需求调查机制、残疾人康复行动保障机制、残疾人康复服务考评机制、辅助用具分配发放机制等,这些机制是有目标、有计划、有评价的落实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根本保障。今后,随着东丽区城市转型的快速推进,六城六区的空间格局将彻底改变残疾人的生活环境,这种改变将为社区康复工作提供更好的平台,因此残疾人社区康复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应成为当务之急。

其次,要深入细致地做好各项康复服务工作。当前全区共有7大类残疾人,按比重排序分别为肢体占68%、智力占9%、精神占7%、听力占7%、视力占7%、言语占1%、多重残疾占1%。根据这些残疾人的情况和需求,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有力领导下,区残联主要在医药费补贴、辅助器具发放、康复站点建设上做了大量工作。今后,随着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残疾人康复应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精细化服务。一是讲求多样服务。《社区康复指南》一书是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撰写的一部指导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最先进的专业用书,书中将社区康复服务分为健康、教育、谋生、社会、赋能五个领域,又将每个领域细化为5个部分共25个着力点,指明了社区康复广泛多层面发展的重点和方向,这些应成为我们今后开展康复服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这些工作逐一落实到位,才能确实赋权增能予残疾人、他们的家庭和社区,保证残疾朋友无障碍地参与发展的各个层面、提高生活质量、分享人权,也才能真正体现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二是讲求重点服务。从残疾人类别情况分析,肢体残疾占东丽区残疾人绝大比重,从残疾康复效果分析,肢体残疾尤其是脑卒中后遗症如果及时得到康复帮助,愈后效果最佳,给残疾人和社会带来的损失越小,因此今后应下更大力量做好肢体残疾人的康复工作,并且应把工作的重点从辅助器具发放转移到康复机构管理上,治标更要治本。三是讲求专业服务。充分挖掘民强特教学校、安宁医院、中医医院康复指导中心等机构的专业康复功能,因地制宜地设定残疾人康复服务基层网点,提升残疾人工作者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建立残疾人-残联组织-康复机构三位一体的互动机制,实施从制定残疾人康复计划到阶段性康复效果考评跟踪调查,将残疾人康复工作纳入规范化轨道。四是讲求信息服务。针对残疾人行动不便的问题,深入研究和开发面向残疾人的信息化服务系统,利用网络、电子设备等现代化信息工具,为残疾人提供网上办事、政策咨询、康复讲座、预防保健、档案管理、社区交流等方面的信息服务,扩大残疾朋友的接触面,为其更好地融入社会提供专属平台。

再次,要科学设立康复机构及管理机制。康复机构主要是利用先进的设备和较高的专业技术,对病伤残者开展康复医疗、功能训练、心理疏导、辅助用具服务、职业和社会适应等多方面的康复。目前我市各区县康复机构的布局一般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大而全,一种小而散。东丽区现有康复站41个,其中区级2个、街属7个、村属32个,总建筑面积5755平方米,配备康复训练器材962件,已投资340万元,基本属于小而散的布局。这种布局能满足广大残疾人对康复服务的普遍需求,但专业性和指导性不强,器材闲置和浪费比较严重,也不便于相应管理。从全区情况来看,就未来“六区六城”的城市组团式布局,应在每一个组团中建立或改造一所中等规模的康复站,康复站服务项目的确定和康复器材的配备,应根据服务区内残疾人的康复需求研定,兼顾不同类别残疾人就近进行康复。康复站的设立务必要走专业化道路,改变单设或与日间照料站、托养中心等并设的旧格局,探索与卫生部门、社区医院共建的路径,由残联提供资金和设施,卫生部门提供场地和专业技术人员,残疾人根据医生指导实施康复计划并进行事后评估。康复站的管理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规章制度,对合作各方提出明确的分工要求,对日常管理和突发事件要有具体计划安排,对康复站投入产出、运行情况、康复效果要有评价。此外,应积极呼吁有关部门深化医疗制度改革,向先进省市学习,完善残疾人康复医疗报销办法,从根本上为残疾人有效康复提供帮助,也为康复中心(站)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保障。

 

最后,要加强与有关方面的密切协作。残疾人康复工作是一项难度系数非常高的工作,受多方因素制约,需有关方面通力配合,确实能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明程度。社区康复的实施要依靠残疾人、残疾人亲友、残疾人所在的社区以及卫生、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从残疾人的角度讲,其应主动作为参与方而不是被动接受治疗方,本人及亲友应积极制定康复计划并寻求实施,持之以恒的加强训练,在自身得到康复的同时还有义务帮助其他残疾人共同进步。帮助残疾朋友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残联组织和残疾人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使命。残疾人通过康复手段更好地回归社会,必然要借助卫生、教育、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部门的帮助,这些部门在工作配合中要注意做好衔接,一方面要确保社会公平,在制定部门政策时注意普惠性和平等化,为各类残疾人提供均衡的待遇和机会,避免因部门之间或部门内部信息不对称造成残疾人福利苦乐不均。另一方面要提倡系统性服务,多部门一盘棋,打破部门局限和壁垒,通过建立健全完善的合作机制,如社区康复与医疗卫生部门紧密合作,确保残疾人及其家人在健康促进、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和辅助器具方面的需求得到满足。同时还要强化制度的稳定性、机制的优越性和政策的连续性,而不是凭一种情绪或一时思路做事。(东丽区残联)

版权声明

  • 中国残疾人网站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中国残疾人网站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中国残疾人网站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将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将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中国残疾人网站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中国残疾人网站的授权。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残疾人网站)”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中国残疾人网站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10-84639477 邮箱:chinadp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