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张世玉 张守科
白银市景泰县位于甘肃中部、地处腾格里沙漠边缘,现有残疾人1.6万多人,约占全县总人口的7%。其中有不同程度心智障碍人士1389人,占景泰县残疾人总数的8.12%,包括学龄前儿童823名,在校智障学生64人,成年心智障碍人士502人。
近年来,按照党和国家的残疾人就业决策部署,白银市、景泰县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通过依法减免税收、补贴经费等措施,在财力困难的情况下充分考虑残疾人就业的特殊性,结合本县实际情况,扶持残疾人因地制宜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帮助残疾贫困家庭改变现状,脱贫致富,有效地改善了残疾人就业难的现状。但是,心智障碍人士就业仍然是一个难以解决的瓶颈。
景泰县主要以家庭托养形式安排心智障碍人士就业,也设法帮助他们以其他方式就业。比如有4名轻微心智障碍人士就成功在景泰县提花毛毯厂就业。尽管县残联各方奔走、尽心竭力,心智障碍人士中的大多数,还是不能就业。
心智障碍人士就业难在哪儿
心智障碍人士是五类残疾人中最为弱势的群体。他们没有独立清晰的思考意识,也没有控制自身行为的能力,当然,也没有独立的生存能力。这就决定了,如果没有相应的支持措施,他们的就业希望十分渺茫。景泰县502名成年心智障碍人士中,集体就业的比例不到1%。在县提花毛毯厂就业的4人,也只是最轻微的智残,而且他们都只能从事最脏最累、简单机械的选毛工种。
教育机会缺失,使他们丧失了可能的提升空间。县康复中心的智力康复对象大多是0至6岁的学前儿童。到了入学年龄,只有轻微智障儿童才能获得教育机会,各学校普遍拒绝接纳重度智残儿童入学。不能够接受应有的九年义务教育,使重度心智障碍人士更加弱势。
虽然国家有规定,企业必须按照1.5%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但很多企业宁愿缴纳就业保障金也不愿安排残疾人就业,更不要说安排不能独立完成工作的心智障碍人士了。
现有就业模式存在弊端
目前,心智障碍人士主要的就业方式有两种:家庭托养模式和单纯性福利企业就业。
家庭托养模式生活下的心智障碍人士,因其动手能力有限,意识模糊,不能独立完成种植、养殖的一系列流程,必须在监护人看护和辅助之下才能完成工作。这种模式不能让心智障碍人士以独立的个体存生,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就业,并且丝毫不能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与心理压力。而且处在家庭环境下的小圈子里隔离了他们与外界和社会的交流。监护人既缺乏专业的心理疏导又缺乏专业的康复训练技能,只负责他们的安全。在家庭这座小小的围城里,心智障碍人士既得不到心灵的训练与康复,也给家人造成了难以言表的心理阴影。
事实也证明,技术含量高、单纯的(不附带智障康复训练、心理疏导、就业的岗前培训)福利企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心智障碍人士的社会问题和就业问题,不能帮助他更好地融入社会,提升心智障碍人群及其家庭的幸福指数只能是天方夜谭。
集中就业破解就业困局
现有条件下,集中就业仍是破解心智障碍人士就业困局的重要途径。也就是说,要建立一批集学前教育、应知应会康复训练、基本技能培训、职业培训、岗前培训、心理疏导为一体的福利企业。这样,各环节才能相辅相成,既有助于心智障碍人士的智力康复,也能向企业输送合格的工人。此类福利企业应该是这样的:
——企业工艺流程简单,易于操作,通过一系列的系统性机械式训练就能掌握,适合心智障碍人士就业。
——政府可通过税收、财政补贴等经济手段,激励用人单位增加对心智障碍人士就业各个环节的支持。对安排智障残疾人士就业的福利企业,给予大幅度的政策倾斜和扶持。
——为心智障碍人士办理相应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让他们在患病的时候能得到及时救助。养老保险可采取“三三”制,即企业、家庭、政府补贴形式,建立心智障碍人士养老体系,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心智障碍人士要回归主流社会,单凭残疾人自身努力和残联这样的专职部门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良好的社会氛围。政府和职能部门要多做正面的宣传和引导,使社会各界体会和理解残疾人,特别是心智障碍人士的切身困难,对他们有更全面的认识,从而能接纳和包容他们。(作者单位: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残联)
关于中国残疾人